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青年艺术家任重道远——

时代呼唤优秀的艺术和艺术家

——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2015年09月21日 15:20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话剧《司马迁》剧照

话剧《司马迁》剧照

 

  编者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在文艺界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9月15日中宣部、人社部和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出席大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主持会议。大会授予54名文艺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文艺工作者的崇高荣誉,体现了对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采访。

 

话剧《司马迁》剧照1

话剧《司马迁》剧照

 

  霍勇等代表荣誉称号获得者发言

 

  9月15日表彰大会上,艺术家代表做了发言。对于获得“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殊荣,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一级演员霍勇在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将一生奉献给部队文艺工作时,他说,1940年,八路军在河北井陉县百团大战后,他的父亲毅然参加了革命,后来南下解放四川,留在成都建设大西南。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部队文工团。去年,霍勇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去阿尔山,慰问三角山边防哨所,不小心扭了脚,肿得非常厉害,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坚持着为边防战士唱歌,回到北京一检查,脚踝已经骨折,3个月下不了床。霍勇说,人民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人民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根,是我们的魂。部队培养了我的“艺”,文艺志愿服务升华了我的“德”。

 

  山西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谢涛说,曾经有一个张家口的中学生写信给她,说自己的母亲病重,听着她唱的晋剧好像可以缓解病痛,谢涛立刻寄去了光碟。半年后,这位观众再次来信,说自己的母亲走了,是听着她唱的晋剧走的。多年以后,谢涛在张家口演出时,一位大学生走过来对她说,谢老师,您还记得吗?我就是当年那个给您写信的中学生。因为母亲爱戏,他也开始听戏,现在开始写戏,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谢涛说,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坚定了我的信念,无论当前戏曲生存环境有多困难,舞台和观众就是我们演员坚持前行的动力!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汪子涵是位80后舞蹈演员,在他接触第一部舞蹈与武术结合的作品——《风中少林》时,为更好地把握角色,他走进少林寺,吃斋、打坐、诵经、扫地,与僧人一起生活。在一次双人舞段排练中,一个腾空跃起做飞脚的高难动作,汪子涵从空中重重地摔下来,导致右肩骨与锁骨分离,住进医院。当时医生叮嘱他最好休养6个月再继续排练,但汪子涵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拆下固定板,走进了排练厅。他说,看舞蹈和练舞蹈是他的“止痛药”。

 

话剧《司马迁》剧照2

话剧《司马迁》剧照

 

  中青年艺术家任重道远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谈起这一奖项的评选,夏潮委员说,“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要获得这个荣誉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批获得此奖的姜昆、徐沛东等艺术家都60多岁了。”

 

  夏潮委员说,第四届表彰和前几届比较起来具有一些特殊意义,下个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一周年,中央刚刚又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央是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放在国家的总体战略上来考虑的,就是现在提出来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包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习总书记说,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主题下,全社会需要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而文艺的突出意义就体现在这其中。夏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不少好作品,但总体来讲是不够的,所以习总书记提出,我们需要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需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文艺作品靠人来生产,所以需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这个队伍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把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中青年艺术家任重道远。

 

  夏潮告诉记者,此次表彰,是经过层层推举的,不但包括国有剧院、军队系统,还包括民营的和个体,表彰人员涉及十几个艺术门类,年龄基本是在55岁以下。获奖者不但要在艺术上立得住,更要在思想品德上立得住。“德艺双馨”,不只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约束和鞭策,尤其对于中青年艺术家来说,要起到标杆作用。他们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两个方向;要能够扎根生活、深入群众,就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于人民;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推陈出新。他们的作品要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反映中国精神、贴近人民感情。此次德艺双馨表彰活动,起到的应是一种引领和督促作用。

 

  时代呼唤优秀文艺 我们正当其时

 

  9月14日下午,著名表演艺术家冯远征获得此次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当晚,由他导演并主演的话剧《司马迁》在北京人艺首演。这部戏耗费了冯远征10年心血,所以,这一天对于他来说,不同寻常,终生难忘。记者9月15日在北京人艺后台的化妆间见到了冯远征并对他进行了采访。冯远征思维敏捷、待人亲切,在谈到十年磨一剑的话剧《司马迁》时,他几度低头、有些哽咽;回想到父亲去世,他仍坚守在舞台之上的往事时,眼里噙满泪花。冯远征说:“拉开大幕见真的,一旦你站在了舞台上,外面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

 

  记者:冯老师,祝贺您获得此次“德艺双馨”称号,您能结合自己的艺术经历谈谈对于“德艺双馨”的理解吗?

 

  冯远征: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得到这个奖,在通知我获奖时,我就一直在想,所谓“德艺双馨”,要先有“德”,再有“艺”。“要想做艺,先要做人”,这是北京人艺的传统。我在林连昆、苏民、蓝天野、郑榕等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身上,也耳濡目染着。

 

  从当学员到成为青年演员时,每次排练,我都至少提前15分钟到场,但到了排练厅,你会发现老艺术家们早已经端正地坐好了。早年北京人艺没有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有一两个老职工做这个工作,大部分时候是谁来得早,谁打扫。我们年轻的演员,看到老同志在打扫,都会帮着做,包括抬道具、换背景,直到现在,北京人艺都在延续这个传统。

 

  在北京人艺的这些年,给我触动最深的一次,是1999年《茶馆》的复排。当时我们剧院三四十岁左右的演员几乎都在这个剧目里有角色。对于任何演员来说,都希望能够进入《茶馆》的剧组,这是一个演员的荣耀。当时所有人都很忐忑,不知道会被安排演什么角色。当林兆华导演宣布让我演松二爷的时候,我特别意外,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加上大家都已熟知黄宗洛老师演的松二爷入木三分,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我就去找当时的院长和前辈们,提出我不适合演松二爷。过了几天,院长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角色你必须演!我问,要是我不演呢?他说,那你就辞职吧!老院长很严厉,我被动地演了松二爷。那段时间我就发狠,一定要演好这个角色!要结合自身的材料“做好这盘菜”。如今,已经十几个年头过去了,观众给我的反馈是,我演的松二爷是能够站得住的!所以尽管我当初是被动地接受了这个角色,但是我悟了出来,一件事情就看你怎么去做!

 

  记者:听说您当年放弃了在外面演收入很高的电视剧,甘愿在人艺演一些龙套角色?

 

  冯远征:那是1991年下半年,我从德国留学回来。院里在排一部话剧叫《好人润五》,我想演。有人认为一个演员长时间不演话剧,会对话剧有生疏感。后来我就在那个话剧里演了3个龙套,结果我的那几段演出效果很好。刘锦云院长看后说,这小子还能演舞台剧!那时,我演了个电视剧《针眼儿警官》有点小名气,一家电视台就来找我接着拍电视剧,他们开出的价钱很高,其实我只要找人顶替这三个龙套演员就可以了。但院长说,不行,想想如果你走的话,别人也要走,咱们的戏就散了!所以我就放弃了演电视剧。后来我听说,院长在开会时表扬了我,说我放那么多钱不赚,甘愿在人艺跑龙套。其实,我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更没有往“戏比天大”那么大了说,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演员的责任而已。

 

  记者:听说您父亲病故时,您为了演出,没有看到他最后一眼?

 

  冯远征:年轻时,常听说一个演员的亲人病故了,不能送行,因为要演戏,演的还是喜剧……演员就是这样,拉开大幕见真的,一旦你站在了舞台上,外面一切事情都和你没有关系。

 

  我每天下午5点之前必须赶到剧院,要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放空,回到舞台,回到剧中来,想想人物,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

 

  2005年,我父亲在医院住院。那天下午,要演《茶馆》,我开车去剧院,到了东四路口时,右转是平安大道,左转斜对面就是医院,我哥哥来电话,父亲报病危,让我去看一眼。当时是下午4点多,我说去不了!我心里想,我不能去,万一他要是真的走了,晚上的戏我就没法演了!哥哥说:“还有那么长时间开演呢,你为什么不来啊?”我说:“你不懂,10点前你不要给我电话!”我嘴上那么说,但是实际上在心里祈求,希望爸爸挺过去。

 

  我又赶紧给我爱人打电话,说,父亲报病危,有事儿你别告诉我!到了剧院后,我什么也没说,我不想把情绪传递给其他演员。我、何冰、吴刚,三个人当时在一起。我的松二爷演完了,等着谢幕。我就看着手机,犹豫着要不要打这个电话,最后我下意识地拨了家里的座机,我的爱人接了电话,我问,“你怎么回家了?”她就慌了,她不回答,她就说:“我去接你!”我心里就明白了。在那场演出开幕之前,父亲走了。

 

  我爱人没告诉我父亲走了,但是她之前告诉何冰了,结果那场戏,何冰没有演好。接完电话,我的眼泪流下来了,吴刚一抬头看我哭了,赶紧问我怎么了。因为我们俩是同班同学,感情很好。出门时又看见濮存昕,他问我怎么了。我说,父亲走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还问我,去哪了?我说,去世了。他让我赶紧回去,这样我和着眼泪和水洗了脸。等我赶到医院太平间时,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我的父亲,他的脸很安详,我摸了摸,好像还有温度,我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我当时在心里默默地说:爸爸,对不起,没有给你送行。

 

  记者:获得德艺双馨奖的这一天,也是您第一次做导演的话剧《司马迁》首演,您有着怎样的感受?

 

  冯远征:《司马迁》是我从2005年开始和熊召正先生商量要创作的。我在回老家陕西韩城公祭司马迁时,动了这个念头。很巧,后来见到了熊召正,他告诉我,我觉得你还能演一个角色——司马迁。在韩城有一个说法,据说司马家族当时怕被株连九族,有一支将姓改为冯,我想,也许冥冥中我和司马家族有些关系。我说,那就由您来写吧!此后,又颇费了许多周折,包括想办法筹经费等,终于在2014年春节,熊先生将剧本写好了,才有了我们今天合作的话剧《司马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年很长,十年也很短,司马迁用多年时间铸就史书《史记》,我们也用多年时间呈现话剧《司马迁》,十年一戏能不能传世我不敢说,我希望它能够在世流芳。(杨雪)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 中青年艺术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