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温暖,一直在延续

全国政协建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综述

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6年时间,扶贫开发工作更具紧迫感

2015年09月25日 08:49 | 作者:汪俞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扶贫,一个沉重而必须面对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9月24日下午,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一场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建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正在进行。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坐一起,献计献策,气氛热烈。

  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6年时间,扶贫开发工作更具紧迫感。如何在新形势下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全国政协领导层和委员们一直关注的焦点。

  关注,正是希望沉重话题不再沉重!

  持续奔走 真情建言

  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似乎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绕不开的怪圈。如何让这些地方真正走出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2004年以来,全国政协一直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

  从云贵高原到陇西荒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全国政协民宗委多次率调研组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建诤言,提出的许多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和采纳。

  如今,循着时间节点回望,那份浓浓情意依然清晰可见———

  2004年至2012年,民宗委联同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三省一市政协,多次组织委员赴武陵山区开展调研,足迹遍及52个县市。在调研基础上,民宗委还联合地方政协举办了四次“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就区域发展、交通、旅游等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一系列建议。

  2012年,民宗委就“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扶贫攻坚”赴广西开展调研,对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教扶贫等提出多条建议。

  2013年和2014年,民宗委先后两次就“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会的乌蒙山区调研,提出加大交通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发挥金融服务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多条建议……

  关注,从未停止。

  2015年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一年。担起责任与使命,怀着牵挂与真情,全国政协又一次迅速行动。

  7月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情况介绍会召开,以全国政协民宗委主任朱维群为组长的调研组正式成立。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到场介绍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与调研组交流座谈。委员们广泛听取各方情况,理清调研思路。

  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一轮调研序幕正式拉开。

  倾听基层 扎实调研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掌握第一手情况,不能靠空谈,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究竟存在哪些突出难点和问题?各地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借鉴?7月8日至14日,调研组远赴宁夏和贵州,深入农户校园,走进工厂车间,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精准”的核心是瞄准。2014年起,一项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近1亿扶贫对象、12万个贫困村开始逐步建立“专属档案”。在调研组看来,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工作完成后,扶贫开发将告别底数不清、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而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户的“滴灌”扶贫新阶段。

  一份档案一份情,一个农户一对策。宁夏在识别方法上,坚持“五比五看”———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贵州实行精准扶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群众提出贫困申请后,村民小组住户摸底,村委会审查并进行公示,乡镇党委、政府审核确定后再次进行公示,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

  当然,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的贫困户登记,更重要的在于找到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虽然工作量比较大,成本比较高,但相对于提高扶贫开发效益而言,这些投入都值得。”朱维群感叹。

  然而,脱贫的标准仅限于此吗?贫困人口年收入超过2300元就能在贫困户档案中销号?返贫的可能性有多大?一路上,调研组的思考从未间断。

  “到过的地方越多,我越有种担心,怕一些地方仅仅以‘数字’脱贫为目标,只要年收入超过2300元就认为完成扶贫任务,也许这家补助两头牛,那家给点扶贫资金,从收入数字上看是脱贫了,但明年呢?没有了扶贫资金怎么办?”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调研组副组长杜鹰内心充满疑问和担忧。

  7月12日到达的贵州省毕节市达溪镇冷底村,给了调研组一个小小的惊喜。村里招商过来的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当地建成了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大棚全面建成投产后,将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当地农民承包大棚进行种植,公司再统一收购产品,以此辐射带动当地2万农户进行食用菌栽培,帮助农户从根本上脱贫增收。

  “贫困是长期形成且动态存在的,这就决定了扶贫并非一蹴而就,要有长远的眼光,依靠产业带动,使在初期没有能力依靠自己走出贫困的村民有所依托。”杜鹰如是说。

  两省区初步探索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得到调研组的肯定,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诸多因素,当地扶贫任务依然艰巨。调研期间,两省区都不约而同提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制约问题。

  扶贫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调研组认为,要尽快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房、水、路、电和特困群体生活改善五大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并不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意味着一家一户因贫而困的生活。调研组走近他们,正是希望准确反映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正是这份关注与牵挂,我们的调研才会一直在路上。”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深有感触地说。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全国政协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