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赵宋皇室后裔古时落脚滘头 打造微缩版宋都城

2015年09月28日 10:14 | 作者:杨兴乐 赵金棠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公元1279年,宋元崖门海战后,侥幸脱逃的赵宋后裔隐姓埋名,在“古战场”周边村镇繁衍生息。然而,有一支落脚江海区滘头的赵宋皇室后裔,并非崖门海战南宋遗民,且早于崖门海战已进入广东。这一脉赵族,曾在滘头打造微缩版宋都城,其《西外赵氏家乘》虽残缺,却成为国内多家图书馆的馆藏珍稀家谱,是研究当地民俗风情的宝贵材料。

 

渔赵公祠被当作滘头街道办的公共活动场所使用。 杨兴乐 摄

渔赵公祠被当作滘头街道办的公共活动场所使用。 杨兴乐 摄

 

《西外赵氏家乘》中的图谱显示,这里的地名和布局都仿照宋都城。 杨兴乐 摄

《西外赵氏家乘》中的图谱显示,这里的地名和布局都仿照宋都城。 杨兴乐 摄

 

  由于地处市区,历代变革,滘头赵族的宗祠家谱曾遭受较大程度破坏。随着江门渔赵公祠9月归还滘头赵族,以及族谱研究的深入,赵宋西外宗遗脉在南粤的繁衍史愈发清晰,江门的赵宋皇族村已成群,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发掘。

 

  江门渔赵公祠9月归还

 

  一河两岸,往事流淌。如今的胜利大桥横跨蓬江、江海两区,车到江海区一侧,你会发现一个交叉路口:左侧有一公交站叫“赵公祠”,右侧有一小牌楼叫“西京里”,这里就是滘头所在。赵氏定居滘头超过650年,滘头原有10条村的居民,赵姓占了三分之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滘头的新中队(今为新中社区)的井里曾经打捞出2把出水后仍然锋利无比的青铜剑。当地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的兵器,并确认宋元时为大海滩边的滘头,不少地方还有摇橹行舟时船家用竹篙撑刺过的洞痕。

 

  沧海桑田,根据《西外赵氏家乘》标示的“山图”(一种牒谱编著人徒手绘画的地图),西江的水域范围囊括了现在滘头的正安村、南雄村,至观音山、南泉小区以及稍远一点的礼乐。明代的外海南山学人伍云经常与江会大儒陈献章相聚,自摆光风艇往返于外海和新会其他地方。赵氏滘头的祖先赵仲方(1363—1419)号“江门渔”,是入广第六代,其子孙(第七、八代)为其建造江门渔赵公祠,同一时期的明朝理学大师陈献章(1428年—1500年)别号“江门渔父”:陈献章是否见过江门渔赵公祠,别号是否与之有关,不得而知。

 

  如今的滘头,除了江门渔赵公祠,留存的赵公祠还有近十个,有的被当作仓库,有的租赁给红木家具工厂,有的刚被拆除准备新建市场,更多的则是被当作街道办辖下各村的公共活动场所。江门渔赵公祠目前还挂着滘头街道办多块公共场所牌子,不过,街道办主任伍国胜向记者确认,江门渔赵公祠9月份将腾出,归还滘头赵氏;在江门渔赵公祠左右,是街道办、卫生院的办公楼以及滘头小学所在,曾几何时,这里的赵氏祠堂一字排开,滘头赵氏的总祠创基堂即滘头小学所在。据记载,创基堂占地近万平方米,祠堂建筑面积也超过1000平方米,《西外赵氏家乘》有绘图,家族曾拥有田地过万亩,赵族昌盛可见一斑。

 

  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江门渔赵公祠是仁房宗祠,目前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由于总祠和其他各房宗祠皆不存,族人有意将江门渔赵公祠作为新的总祠加以修葺布置,是否可行,有待收回后商议。

 

  《西外赵氏家乘》成国内珍稀家谱

 

  一直以来,包括滘头本地的很多人都认为,江海区滘头赵氏族人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退守广东崖门时所携带的皇室遗民的后人。5年前,原江海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余球添经考证后,纠正了这一看法。如今退休仍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余球添告诉记者,求证所得,皆根据滘头赵族所编《西外赵氏家乘》。

 

  余球添说,当时主要资料是由滘头街道党政办提供的《西外赵氏家乘》(卷一、二、三、七、八)影印本,这一版本是清代光绪十一年创基堂重印,它记载了滘头赵族的源流世系、宗谱、家训、宗盟、宗器、山图、墓志铭、碑记和祭仪、祝文以及诗词歌赋,民俗资料翔实。但是,记录的下限仅为明代中叶。

 

  此外,江海区地志办听闻滘头银星村八旬老人赵不庚也珍藏有族谱,借来复印,发现内容大都与江海区地志办此前得到的版本雷同,疑为后人加入了增删内容的手抄传抄本。记者随滘头赵族拜访了赵不庚老人,据其介绍,原有的善本因时代遭毁皆不存,当地存有族谱的族人少之又少,且不齐全。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西外赵氏家乘》被发现存世的版本和数量开始增多。去年11月22日至12月30日,广州图书馆举办的《耀粤名族广东族谱珍藏展》上,重磅介绍的展品就是根据新会古井和顺德碧江的赵氏族谱《西外赵氏家乘》(民国石版彩印)手印传抄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馆藏,也有赵季盟编辑的《西外赵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记事至清道光十年(1830),内容为各谱序、自省录、家书、杂录、行状、像赞。

 

  同样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记者查阅到2013年出版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其第118和119册即为《西外赵氏家乘》,是(清)赵季盥纂修,为清康熙四十年(1701)创基堂刻本,分上下二册,存卷首、卷一、七至十二。虽然不全,但是据目录,卷二至卷六为滘头赵氏四房的宗枝记录,存世的内容侧面展现了几百年间滘头当地的地理和风俗,该善本是滘头赵氏哪位后代带走得以存世,又被收藏,目前不得而知。

 

  木寺

  曾在滘头打造微缩版宋都城

 

  根据滘头创基堂的赵氏家谱《西外赵氏家乘》所录,从源流世系上界定,赵元份是滘头赵氏的一世祖,即自闽入粤的赵氏先祖。

 

  从赵元份起,一世祖至四世祖的赵氏族人在宋王朝的京师汴京生活。五世祖赵士敒任官福建并南迁福州连江县。九世祖是赵汝珇的次子赵崇澥,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以后任南宁知郡时迁入广东,是滘头一脉的入广一世祖。

 

  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 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就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次子赵良轼“修身洁己,耻为元官”,不愿去做元朝的命官——父辈荫袭的官运在赵良轼这一代开始式微。

 

  真正入迁滘头的是赵良轼的单传嫡孙赵宗道。鉴于赵村越来越多人聚居,以及逃避元朝统治者的搜捕和灭绝的安全考虑,赵宗道几经考察,选择了滘头。据牒谱所云,赵宗道“风月幽怀,山林清操,晦迹龙溪,明哲是保”。

 

  赵宗道来到滘头,又做了一个决定:把原葬于新会赵村铁炉坑山的父母骸骨改葬到滘头石嘴渔山,后又移至滘北黄坑小下蓢蟛蟹山,此后,包括赵必 在内的祖先坟墓陆续迁到滘头。在滘头的石嘴渔山周围,有一条藏于地表深处的地质学上谓之石脉而俗称石龙的折叠岩层。按照牒谱资料记存,赵氏先人多葬于这条石龙的两侧。可惜,滘头赵族宗祠背靠的渔山,由于建设需要,祖墓悉数被迫迁移。

 

  家国情怀依旧在。明朝赵族定居滘头乡后,把乡村布局和地名都仿照宋朝都城进行编排,每进入一个区域都建造有牌楼。“一进红门楼;二进仁美里;三进新基地;四进顺天府;五进西京里。”记者在滘头寻访祠堂时,一些受访老人随口就可以讲出滘头仿照宋城的地理布置,“红门楼是进城入口,由官兵守护,仁美里及新基地是居民住宅区,顺天府是宋军将领士兵守护地,西京是官府地”。

 

编辑:陈佳

关键词:赵宋皇室后裔 古时落脚滘头 微缩版宋都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