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召开第十六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2015年10月09日 09:47 | 来源:北京市政协网站
分享到: 

  9月8日,区政协召开“钟灵毓秀话海淀,鉴古知今向未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海淀通史陈列展大纲进行协商。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名杰,区政府副区长徐永全,区长助理丁欣出席座谈会。区政协副主席刘恪主持。

  会上,区文委主要领导汇报了海淀通史陈列展工作进度和展览大纲内容。大纲用五个单元梳理了海淀的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脉络,重点展示1949年正式建区后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成为科技中心的辉煌历史。也提出客观存在着丰富的内容与不规则的场地空间矛盾、如何选择展览内容和展览打破展陈时间规律等问题,希望听到政协委员的真知灼见。

  区教委相关领导汇报了区教委为在通史展上充分展示海淀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教育、红色教育和始终站在中国社会改革的船头浪尖的特点,积极整理提供资料、协助整理、提供相关展览内容的情况。

  座谈会上,岳升阳、刘石、万建中、殷强、王晓军、蔡群、张秀智、刘俊京、毕淑琴9位委员和专家教授先后发言并表示,海淀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展示并传承历史意义重大。委员们紧扣展览大纲,分别就通史结构、断代划分、涵盖内容、历史事件取舍以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意见建议。

  丁欣同志在讲话中表示,委员们的建议非常好,展览时间、地点有限,又要达到鉴古知今、面向未来的目标,任务非常重。展览虽然是试验性的,但是要为将来打好基础,要建立从筹备、布展、到运行全过程的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布展要体现科技含量,特别是现代化的演示手段、触摸、立体展示等,也是保障展览成功的手段。

  徐永全同志在讲话中表示,通史展的命名可以参考委员们的建议重新确定,策划方案时是将展示的重点定在1840年以后海淀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这项综合性、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大的工程,放在面积相对较大的文化中心举办,说明区里是非常重视的。海淀宣传上缺少一个对本地文化、历史介绍的平台,希望通过展览弥补这个空白。展览也是对海淀区400多万人口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平台。会后将根据委员们的建议,区政府把各部门力量集中起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纲。成熟的内容,做专项的展览展示;对于时间紧不够成熟的,尽量往后延。抓紧时间,全力以赴办好展览,争取在年底北部文化中心开馆时成为亮点。希望各位委员和专家,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建设好这个展览展示海淀文化底蕴的平台。

  陈名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设定目标分步走,将北部文化中心的展示命名为“海淀简史展”,以保证在2015年底或者2016年初做出来,另再着眼于2019年建区70周年时做成精品的海淀通史展,分专题逐步展开。二是北部文化中心的展览可采用1+N的形式,一个概貌加若干个专题,各个专题可以把区里现有成果用起来,还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比如蔡群委员就可以承办佛教文化专题。三是写作团队可借助区委党校写作人才培训班的力量,把全区写作人才聚集在一起打磨大纲文稿。四是海淀历史上有四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辽代,海淀从边陲小镇上升到承担一部分首都功能;第二个节点是清朝,“三山五园”使海淀进入到国家的决策中心;第三个节点是民国,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在此激荡;第四个节点是新中国。五是按照时间轴、空间轴和事件轴三轴合一的理念选择素材。六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和互动的方式布展。

  彭兴业同志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和专家百忙之中与会并且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要求文化委筹备组的同志认真消化、吸收。他说,双周协商座谈会都是选择切口比较小、任务比较实的问题进行协商,今天聚焦海淀通史陈列展大纲进行协商座谈,是首次以“史”为题,这也是海淀发展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我们在述说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即将要结束海淀没有史展的历史。不做好这件事,就对不起这个历史阶段;做好这件事,实际上不仅是给海淀一个历史,而且往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兴业同志列举总结了委员们的建议,提出把2019年作为一个节点,今年年底可以将通史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其余部分逐段丰富完善,逐段移入,由断代史组成通史,用四年的时间,为2019年建区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他说,历史问题本来就比较复杂,但海淀应该以一流的标准,以史实为根据,理清海淀的历史脉络,说明历史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专题协商座谈会就是建言献策,帮助、推进、促进办好这件事。今后的筹备和布展工作中如果还有困难,区政协仍将积极帮助、协助攻克,全力支持办好海淀通史展。

  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要如下:

  学习和文史委特邀专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岳升阳:海淀可以借助此次建设海淀通史展的契机,一要大力推进“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海淀”建设,把历史文化积淀、区属和在地资源等各种文化要素集合起来,打造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心,把海淀区建成一个大博物馆。二是结合“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同步把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做起来,让人们一进入海淀区就有不同于人的独特视觉感受,循着标识徜徉、品味海淀。三是体现科技与创新,建设“实验室的海淀”,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展示文物,引入互动项目,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区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石:本次布展既是过渡性的,就不要太奢华,不要不合规律赶时间,年底前做出一部分专题展,为通史展陈积累经验,待2019年建区70周年时建成正式的海淀通史展。展览内容要根据已有的史料取舍,多方听取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并处理好海淀层级与驻区市级、国家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重点在海淀本土。要有全面的历史观,比如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是重点,也应把海淀土地上国民党的抗战放进来一些。另外,具体史实、文字要反复斟酌,表述要准确、精炼。

  市、区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建中:海淀作为文化大区,应该有通史展陈这样的工程。虽然难度很大,但也要符合通史展陈的结构规范,多角度、全方位,系统连贯、脉络清晰,严格体现海淀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族演变的史实,体现海淀区的规模和形制,包括建筑、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每个历史阶段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应立足通史构建框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补充完善,而不能只有跳跃性的亮点展示。

  区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强:展览内容要有适当的取舍,体现历史重大关联事件和特殊时期,比如辛亥革命与海淀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文化大革命,对海淀影响特别是对在海淀的重要科学家、教授的影响非常大;还有奥运会、民主党派的活动等等,对海淀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在通史展览中应该有所体现。展览是视觉传播的过程,有些事件过于抽象,需要详述,需要更智慧地把图片、文字结合起来进行解说,把内容完整表达出来。还应考虑采用符合海淀科技、文化、教育大区地位的新的展示手段,把展览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科技功能综合释放出来。

  区政协委员,海淀区上地街道工委副书记王晓军:海淀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悠长,至少从汉代起的两千多年,文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应该体现出来。沿着历史脉络,既要有线,也要突出亮点:一是自古至清代的西山古典园林文化,二是近现代文教区建设,三是科技园核心区的发展,能够体现海淀文化的特征。

  区政协委员,北京大圆圣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群:打造规模和结构完善的通史博物馆需要充裕的时间,通史展览要有准确性和脉络性,目标定位必须明确,还要有精心的设计。此稿年底前展出有局限性。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先缩小为主题展,对应场地狭小不规则,顺势切割出不同时代、板块、主题,分散展厅分块儿布展,从而解决内容丰富和场地狭小的矛盾。博物馆的运营要和民间机构连接,将部分主题交给民间承办,甚至各个街镇调动起来。还要让文物、历史活起来,让人参与进来,否则,政府花大钱投入,观众看完一次就不来了。线上博物馆也要同步连接起来,用新媒体手段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出来。宗教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比如辽金时期的宗教有重要的汉藏文化交融,不能只是展览寺庙建筑,还要有人物、事件和文化。

  区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副教授张秀智:通史展览要告诉人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起源、环境要交代清楚。择水而居——海淀是很明显符合中国传统选择聚集区的地方,地理状况这块没有写出来。建议到社科院历史所,请各朝代的历史专家写出相关的海淀历史,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要有地理图,能够说明海淀水系的形成变化。每个镇应做一个历史渊源的介绍,对镇名的来源给予说明。

  区政协委员,北京四博连通用机械新技术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海淀书协副主席刘俊京:年底开办海淀通史展览尚不成熟,可分解为若干板块、专题来做,先搞清“我是谁”——海淀怎么来的,大纲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把海淀的家底儿说清楚,比如海淀有多少座坛寺庙宇,多少条街道胡同,多少个村落湖泊,以及它们的来历,不要泛泛地说,要禁得起推敲,担得起传承。还要用高科技手段把信息综合起来,文、图、声、影、动立体化展示,让人一目了然。大纲中还应增加一块“书画艺术”的内容。

  区政协委员,北下关街道工委书记毕淑琴:通史展要做到让参观者对整个海淀有全面了解,要把各单位、各街道放进去。用科技手段拓展展厅空间,做“云”博物馆,展览中心有一个“云”,分散展厅各有自己的“云”,互相连接。史实分模块放在“云”里,展厅里有一个大屏幕、一个沙盘就够了。各单位自己做好展示,与通史展馆进行链接,比如海淀园围绕促进创新和创业发展,从自发、自觉和担当三个阶段展示政府工作和产业发展。在形式上可以用新的技术让人喜闻乐见,用机器人作解说,用人物雕塑或者人物墙,让整个展览活起来。

  区政协委员,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研究员刘艳青由于工作需要未能出席会议,特别提交了书面发言,提出“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一段,鉴于海淀区域内的高校在其间的影响,海淀通史对此应有一定篇幅的客观表述。 

 

编辑:薛鑫

关键词:北京市海淀区政协 双周协商座谈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