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在阵痛中涅槃——

落户邯郸的北京第一家外迁企业一年间

2015年10月14日 11:23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4日电(记者范世辉、白明山)国庆节后,被称为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后北京首家整体外迁的央企制造型企业——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富来舒了口气。就在上个月,他们刚刚拿到了药品生产的批准文号,意味着经历一年多的努力后企业终于迁了“户口”。如今,他可以一心琢磨企业运营,不用再为跑外迁手续发愁了。

  “企业外迁契合大环境,更符合自身发展需要,虽有阵痛,但却实现了涅槃。”在与企业高管及职工交流时,不少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新兴凌云公司的前身——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属于北京新兴际华集团,拥有50多年生产碳酸氢钠的历史。

  碳酸氢钠生产所需的原料是碳酸钠、二氧化碳气体、水、热量。原来,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来源是供首钢生产用石灰所排放的二氧化碳。2012年,企业落实央企生态环保责任,不再生产石灰,也不再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公司只能靠购买液态二氧化碳维持生产,成本大大增加。”李富来说。

  2014年,北京市开始转移非首都功能产业。新兴际华集团决定把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到邯郸新兴铸管武安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搬迁最难的,莫过于跑手续和迁职工。

  “虽然河北各相关部门一路绿灯,但药品批准文号转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新兴凌云公司一位负责人说,“为节省时间,主管部门改变了以往层层转达的方式,破例让我们直接在省里改报告材料。前后我们不下10次泡在省会,上了3台电脑一块改。400多页的送审文件,最后扩到了1300多页。历时4个月左右,终于成功转移‘户口’。”

  同样困难的,是职工的平稳过渡。反复做工作下,北京过来了70来名职工。企业在这些职工的补助、休假等多方面都给予了考虑。一位职工告诉记者,“除了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到这边来工作的,每个人还有4000多元的外地工作补助。”

  阵痛之后,是新生。

  搬迁后的新企业,实现了设备升级,产能由2万吨扩大到6万吨,同时,他们研发引领国内市场的碳酸氢钠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了竞争力。搬迁腾出的老厂区土地,用于建设北京“安全谷”,优化升级力推应急救援产业。另外,新企业还可充分利用附近新兴铸管股份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碳、余热、蒸汽冷凝水,既能达到节能减排,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邯郸市发改委及企业介绍,通过新企业升级和老厂区转型,可以减少京冀两地共同煤炭消耗5.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减少PM2.5排放0.2万吨。

  业内人士认为,新兴凌云公司的外迁,是宏观调控和市场选择双重推动的结果。其原地转型、新地升级、异地安置、两地共赢、多区域协同布局产业链的产业搬迁模式值得借鉴。(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邯郸 北京 外迁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