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深圳市政协邀请专家学者为海绵城市建设建言

2015年10月21日 14:45 | 作者:周元春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一直以来,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环境恶劣,是深圳这座城市面临的三大问题。 

  如何化解这些问题?18日,市政协委员议事厅邀请政协委员、专家NGO组织,就“共商海绵营造、协力健康人居”进行讨论,为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建言。委员、专家们认为,深圳面临着内涝、河流黑臭、缺水、海水侵城等问题,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打造海绵城市来解决,建设海绵城市能让深圳拥有更健康的人居环境。 

  焦点 1 

  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委员和专家们各抒己见。 

  海绵城市是“会呼吸”能“自由吐纳”的城市 

  相对于学术性的概念,委员和专家们对于海绵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 

  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周凯认为,对于海绵城市第一理解就是“海绵”两个字:“城市建设必须像海绵一样,对水的容纳和吸收的能力很强。也就是城市建设对水资源利用和储蓄有巨大潜力的城市才叫海绵城市。” 

  “我对‘海绵城市’有八个字的认识:吐纳自如,循环利用。”市政协委员陈蔼贫说。 

  “‘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变,就是将高强度开发的水泥、钢筋组成的冰冷坚硬城市改变成可呼吸、可调节、尽量保持原生态的城市。”市政协委员吴兰平认为。 

  市政协委员张学虎则提出,若干年前人们就生活在一个海绵环境里,城市化建设后这样的环境消失了,现在重新提出把城市海绵化,就是让城市重新回到美好田园,核心是“顺其自然”,即回归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的力量。 

  深圳储水量仅够用20天 

  海绵城市建设与一个城市的“水环境”息息相关。那么大家了解深圳的“水环境”吗?主办方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一个问题:深圳缺水吗? 

  很多市民认为,深圳是滨海城市,有那么多河流水库,每年还有多个台风,带来大量雨水,深圳应该不缺水。 

  但吴兰平给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答案——深圳各水库的储水量只够使用20天;深圳人均水资源只有160立方,相当于全国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12,按照国际标准,深圳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 

  同时,在深圳,暴雨集中的4至9月所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严重——2014年有221处内涝点, 2015年减少到了152处;深圳300多条河流中,有143条河流是黑臭河,其中90条就在建成区…… 

  这一组数据,让大家对深圳“水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认为‘海绵城市’是深圳城市治水的新方向,因为它非常有利于解决深圳面临的三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环境恶劣。如果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话,这三个问题会有很好的解决。”市政协委员田晖南说。 

  海洋渗透严重威胁城市建筑 

  周凯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解决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问题:陆地硬质化导致海洋渗透能力越来越强,威胁城市建筑的问题。 

  “填海给深圳带来了土地,也带来问题。城市管网建设在填海区越修越低,造成海水倒灌。宝安、南山、福田的内涝问题,除了人口因素、污水排放量之外,与填海有很大关系。”周凯认为,包括深圳在内的所有沿海城市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陆地硬质化导致海洋渗透能力越来越强。一般海水渗透离岸线2-3公里,但在深圳,海水很多时候已经渗透到了深南路,有些断裂层已经到了北环大道,对建筑寿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海水已经悄然到了城市脚下”!周凯表示,深圳除了1900多平方公里陆地面积,还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绵城市建设把海洋这样一个重要元素纳入进去,才能更好地解决海水侵城问题。 

  焦点 2 

  海绵城市怎么建? 

  活动中,我市水务、人居环境、规划国土等部门介绍了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经开展的工作。但市政协委员陈蔼贫认为,如果以结果导向的话,市民仍然感觉到“我们在内涝,依然不满意”,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路还很长。 

  那么,深圳应该如何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呢?委员、专家们纷纷支招。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建设切忌各自为政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规划国土、水务、人居委等部门各做规划,各自为政。我认为,应该借助社会智囊力量,根据深圳现状,制定一个非常系统、细致,并且是长期的规划,然后由各个部门来协同执行。”张学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次转型,只有各部门协同推进,才能更好地系统推动这项工作。 

  张学虎的观点得到了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朱闻博的赞同:“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不复杂,但关键是协同,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城管、规划、水务一定要协同推进。” 

  市政协委员何唯平也建议,要加快顶层设计推动,加强政府引导。同时,可以通过产学研形成技术联盟共同推动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甚至通过众筹的公益方式来形成一个推动建设的平台。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又恰逢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把‘海绵城市’和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一起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当中,使之成为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计划。”陈蔼贫建议。 

  旧城改造应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活动中,光明新区介绍了该区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让委员们直呼在光明新区看到了“光明”。 

  实际上,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先试非常成功的例子并不少,如中心书城的屋顶就有吸水功能,附近的广场也采用了吸水技术。另外,莲花山关山月美术馆后面有个人工湖,建成前彩田路和红荔路经常遭水淹,而建成后路就不容易被淹了。 

  “应该扩大试点,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以及一些新的建成区,把‘海绵城市’这个理念用起来。”张学虎建议。他认为,在这些区域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最容易看到效果,从而起到示范作用。 

  从市民需求出发来设计海绵城市 

  “我们应该从市民的需求出发来建设我们的‘海绵城市’。”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代表任心欣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出发点应该是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可以用四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这既是市民希望看到的效果,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希望通过系统工程和多年努力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 

  任心欣认为,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并且不能忽略本地化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要求结合本地雨情、土壤、地形来开展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所有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科研企业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深圳的情况,找到能够推动解决深圳面临问题的手段。” 

  还原自然让河道该弯就弯能宽就宽 

  深圳河流黑臭问题让市民深恶痛绝。据田晖南介绍,过去5年,深圳投入大量资金治水,但是效果不如人意。 

  朱闻博认为,这与河流的正常生态被破坏有莫大的关系。“在工业化指导思想下,城市建设提出七通一平的概念,修了很多道路、广场,对河流肆意裁弯取直,河流的生态被破坏了,因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他表示,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对于河流问题,应该尊重原来的水系,让河道能弯则弯、能宽则宽,最终才能“在工业化时代也能够寻觅没有污染的‘家乡的河流’”。 

  “‘海绵城市’核心载体在绿地和湖泊,人们把草地上原生植物拔掉变成草坪,这都违背了‘海绵城市’的本源。”NGO组织古村之友负责人汤敏也认为,建设海绵城市必须还自然本来面目。 

  建空中交通系统让地面变绿 

  在为建设海绵城市建言时,活动主持人、市政协委员黄伟文不禁展开畅想:“理想的海绵是一个大的系统,但是现实中的海绵被道路切割成一个一个碎片。那么我们能否换一个建设模式,比如不在地面上修道路,而是用高架步行系统、高架轻轨解决大家出远门的交通问题?这样对整个海绵系统破坏就能够降低到接近零。”黄伟文认为,通过空中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把地面还给大自然,让它变成绿色、湿地,变成能够容纳更多水的“海绵”。因此,他建议把深圳的创新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研发新的交通模式、新的基础设施建筑模式,来改变我们城市被切割的“海绵面貌”。 

  用海绵城市的美好前景吸引公众参与推动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是漫长的,但‘海绵城市’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希望在建设过程中有更多的成果让市民群众能够体验和感知,让市民认识到‘海绵城市’的美好,从而愿意去投入,愿意去参与和推动。”市政协委员庄义婷说。 

  汤敏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并且已经在实践——他和绿色公益组织城市绿色联合会在深圳湾找了一块土地,实践自己的海绵城市绿色生活梦想:“我们想在深圳核心城区建设一块面向公众,可以看到‘海绵城市’究竟怎么运行的区域。在这里,野花、野草丛生,有鸟类、萤火虫回归……只有大家感受到这些,‘海绵城市’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记者 周元春/文)

编辑:薛鑫

关键词:深圳市政协 海绵城市建设 水资源短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