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提案 提案

杭州市政协提案助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2015年10月23日 14:04 | 作者:汤媛媛 通讯员 欧燕萍 | 来源:联谊报
分享到: 

  杭州市下城区孩儿巷98号民居和北山路上的菩提精舍,经修缮后分别开辟为下城区文史博物馆(陆游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窗口。杭州市政协提案推动了历史建设保护与再利用,使一批老屋焕发了新生机。

  杭州市数百处历史建筑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是杭州特有的记忆符号、遗传密码,已经成为点缀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杭州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通过历史建筑修缮和历史街区改造,许多老建筑重新换发了生机,但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民革杭州市委会在2014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工作提出了5条意见建议,具体内容涉及资金筹措、分类管理和再利用等多个方面。提案建议,要建立建筑分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旅游、教育功能,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人才培养。市住保房管局等提案办理单位积极采纳建议并付诸实施。

  杭州市建立完善建筑分类管理制度,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国内率先建立定性和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尽可能科学地对历史建筑进行定级。目前已完成30余处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分级工作;二是“一幢一策”地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用说明书)编制工作。即根据建筑的不同保护等级,明确具体空间和部位的保护、修缮要求,为后续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目前已基本完成60余处保护导则的编制。

  杭州市按照“活态保护”理念,在恢复传统风貌的同时,对建筑功能进行更新升级,激发活力,让建筑、文脉、功能都“活”起来。目前市里整治后的历史文化街区,除延续居住功能的以外,54%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8%主要用于公益。如清河坊、大兜路、北山路等历史街区,都已成为具有杭州特色且极具人气的休闲旅游热点;素有“杭州的红色圣地,浙江革命的摇篮”之称的小营巷街区,已成为规模很大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已完成分类整治的280余处单体历史建筑中,有50%以上用于特色产业和公益,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建筑的旅游、教育功能。

  历史建筑保护在我国是一项新兴行业,由于设置对口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很少,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青黄不接,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杭州市通过“三借”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借助高校培养人才。通过设立杭州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专家名录库、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充分利用专家、高校的智慧力量,为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持。二是借助科研锻炼人才。启动老旧房屋墙体防潮技术研究等十余课题研究,出版了《构造实录》等技术书籍,加强保护修缮的科研和技术成果提炼。同时创造丰富的人才交流和进修机会,先后多次承办或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景观保护联盟理事会等机构组织的国际性论坛和进修培训活动。三是借助民间培育社会人才。从2005年起就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队伍,主要开展日常巡查、文史挖掘、社会宣传等工作,截至目前志愿者人数已达90余名,对进一步形成共建共享保护成果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薛鑫

关键词:杭州市政协提案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爱国主义教育窗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