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西冷奇才俞志华:古稀之年留下70幅瓷画传世

2015年11月03日 11:24 | 作者:江耘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杭州城南,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小区内一幢一楼的房子门口挂着行素书屋的牌匾。走进里面,一楼狭窄的客厅被一张写字台占据了大半空间,上面摆放了一些字画和瓷器。再往上走,不大的客厅同样被一张写字台占据,68岁的俞志华正在挥斥方遒、挥毫泼墨。

2013827151952

  俞志华,194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不知是否因为年轻时在大理石厂工作中与书画结缘,俞志华的号“石龙山人”中,也带有石字。

 

  虽然从小对书法就有爱好,但真正结缘还是1964年,俞志华进入杭州大理石厂后。从一开始在大理石厂学雕刻,俞志华就认识了一些书画界人士。俞志华笑称,当时因为雕刻墓碑,开始认识了一些杭州书画大家。

 

  1969年,因为在艺术方面有着特长,俞志华被调到浙江展览馆的美术组工作。因为展览馆经常有艺术大家的书画展,所以也让俞志华真正结交了很多艺术界的朋友,也真正的踏上了书画创作之路。

 

  艺术之路艰辛,但俞志华学艺心诚。他回忆,年轻时曾去一位老艺术家里拜访,一进去,就得知他家里煤气罐里没有煤气了,而当天艺术家儿子的女朋友第一次来做客,如果断气没饭吃,可要出大事。当时,煤气罐还没有送货上门服务,只能自己带着瓶子去加气站充气,时间紧迫,这可把大艺术家给急的团团转。

 

  刚踏入艺术家的大门,还没来得及坐下。俞志华一听这等急事,二话没说扛起了煤气罐就出去了。

 

  “我那时刚刚买了辆新自行车,很时髦,相当于现在的奔驰、宝马,煤气瓶在车上一路叮叮当当的,车漆蹭了很多,真心疼!”俞志华笑成,当时为了艺术可以奉献一切。

 

  当满头大汗的俞志华扛着煤气罐回来后,这位老艺术家终于松了口气,为表感谢,还现场作画,并对俞志华予以悉心指导。

 

  在整个学艺过程中,俞志华拜中国美院诸乐三为师,其先后得余任天、沙孟海、陆俨少、唐云、林散之、郭仲选、施南池、陈大羽指授为私淑及入室弟子。

 

  1989年,俞志华创造了处女座《春江小景》山水画,当时得到了中国美院的朱恒、王伯敏、刘江、童中焘、孔仲起、卢坤峯、吴山明、曾宓及恩师郭仲选、施南池等题鉴。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也题“艺海风流”以示鼓励。

 

  俞志华没有想到,初显身手便受到如此多的美誉和鼓励,这让后起之秀的他甚是激动。

 

  期间,俞志华给自己规划了无数个踏上星光大道的可能。但是,最终俞志华做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隐居乡下闭关修行。

 

  “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得到这么多大师的赞誉,感觉受之有愧,这个时候不能轻浮,更需要沉淀下来,磨砺自己。”俞志华把杭州市区的房子卖掉,跑到当时余杭的一个林场附近,买下了一块地,自己盖了一幢房子。

 

  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俞志华一直隐居山林,潜心修炼内功。“当地人看到我都说我是‘疯子’,当时的行为的确挺疯狂的。”俞志华如是说。

 

  十年寒窗苦,俞志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双手,握笔的右手虎口深深的凹了进去,与左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功底!”俞志华的“疯举”也着实让书画水平提升了很多。

 

  “出山”之日,便是俞志华成名的开始。2000年,受聘于中国上海首届“郑碟杯”中日书画展担任艺术总监,成功举办了上海解放以来最大的书画活动,汇聚西泠印社36名家作品及中外书画家一千多人,被载入上海年鉴。

 

  之后,俞志华仗笔走天涯,远赴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泰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并得到了国际书画界的认可和赞誉。“现在有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俞志华笑称自己心中只有书画,不想当官,不太看重钱,所以反而在中国国内名气并不是很大。

 

  在多次国外展览之后,俞志华感悟到,国外对中国书画似乎有些偏见,认为简单的几笔难以体现艺术价值。于是,俞志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国的书画艺术。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俞志华决定在瓷器上作画。浙江正好盛产青瓷,于是俞志华又赶到丽水龙泉,开展进行瓷画的创作。

 

  “我的瓷画都是釉上彩,相对成功率要高一些。每一幅瓷画再配一幅相同的字画,这样的组合让老外更能接受。“俞志华告诉记者,这一创意在海外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其创作的兰花盘、山水玉壶春瓶等已得到不少藏家青睐,也让中华书画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播。

 

  今年,俞志华已经68岁了,虽然年时已高,但声音洪亮,壮志凌云。他告诉记者,最近启动了一个计划:到70岁时,制作70幅瓷画,用于传世。

 

编辑:陈佳

关键词:西冷奇才 俞志华 70幅瓷画传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