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保护好汉民族的精神家园

陕西省政协调研“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小记

2015年11月09日 10:14 | 作者: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这里见证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汉王朝;这里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人、汉族、汉字等概念诞生于此;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张骞从这里出使西域,并由此开辟了“丝绸之路”……这就是今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的汉长安城遗址。

  10月30日,陕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就“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调研。

  汉长安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先后有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王朝在此建都,实际使用近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它也得到了历朝历代的尊崇敬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长安城的地表建筑虽然废弃毁坏成为遗址,但后世没有一个朝代在城址上进行叠压建设,西汉王朝都城的整体格局完整保留至今。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又作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年来,汉长安城遗址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的关注。2007年初,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了《关于设立西安、洛阳“国家遗址保护特区”的提案》,提案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同意设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恢复汉代道路20余公里,完成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展示工程,新增绿地1.2万亩,栽植树木3万株,完成了申遗区9个村3379户和1300多家企业的搬迁工作……”据未央区区长、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主任吴智民介绍,近几年来,“特区”建设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接下来的工作包括,完善未央宫遗址区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推进直城门内大街、安门内大街和南护城河、沧池水系恢复等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加快完善丝绸之路文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深化设计,完善未央宫遗址区管理运营制度等。

  “很震撼。”“非常不容易。”委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家认为,未央区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

  尽管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存在的问题也让保护者们“头疼不已”。吴智民说,“作为区一级组织,我们单薄的肩膀承担不起国家大遗址保护这样一个重担。”而按照规划,汉长安城城址区整体保护资金保守估计需要500亿元左右,这对地处西北的陕西省、西安市而言是难以充分保障的,需要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此外,由于75平方公里遗址内既不能建工厂,也不能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目前仍然生活在遗址区内的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约束,目前遗址区内群众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左右,仅为遗址区外平均水平的1/3,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跨越区周边区域城中村均已实施了整体改造,致使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遗址区居住生活;为了争取更多收益,越来越多的遗址区群众开始抢建乱盖,环境卫生也是日益恶化,对保护工作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吴智民担忧地说,“依此态势,不但遗址区将可能变成西安最大的‘城中村’,遗址本身也将面临人为损坏的危险。”

  “这是汉民族的精神家园,一定要把保护工作做好。”参加调研的委员和专家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历史学家赵世超建议,遗址要有标识,这样才有吸引力;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要与历史事件相结合;遗址中的展示内容要进一步丰富多彩。省政协委员呼林贵建议,要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关天经济区”的“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相结合,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给予支持。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周敏补充道,还可以考虑争取将其列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另外也可以与城镇化试点相结合。她还建议,在保护的同时要考虑发展的问题,不能仅仅让它作为遗址留在那里。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建政则认为,保护和利用工作要与汉文化研究相结合。

  “现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缺口比较大,平衡保护资源严重不足,宏观统筹的难度很大。”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寻求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另外要研究国家遗址公园的可行性。“仅靠文物部门是肯定不行的,要多部门合作,整合力量来做好保护工作。”“唐大明宫的保护只是一个宫,而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一座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何保护利用要多做些探索。”

编辑:薛鑫

关键词:陕西省政协 调研 汉长安城 西汉王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