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甘肃和政:精准识别有温度 扶贫路上不漏户

2015年11月09日 16:0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兰州11月9日电(记者王艳明、梁军)主屋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几间偏房,走进李玉莲的农家小院,乍一看,房子修的比村里一些人还要多,再仔细聊,人口也不少,除一个82岁的老娘和上初中的儿子外,还有四个智障残疾的“老哥哥”,大的58岁,小的44岁。

  41岁的李玉莲家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镇中心村。10年前,自从李玉莲丈夫因车祸去世后,她一个女人养活着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5点起床,急急忙忙收拾家里和准备早饭;6点半赶到镇上做保洁;10点回到家喂猪喂羊,然后下地拾掇庄稼;太阳下山回家做晚饭,洗完碗筷还要蒸馍馍;晚上10点后安顿好老娘、老哥哥们睡下后,自己才能歇歇。

  春夏秋冬,暑往寒来,李玉莲一天的日子几乎都是这样“跑着”过来的。

  门台上堆放了大白菜和卷心菜,在太阳下晾晒。这是李玉莲用今年新收的土豆换来的新鲜蔬菜。

  “一年365天天天吃洋芋,饭菜没油水,四个哥哥吃得特别多,一人一顿饭要吃两盆,两三天就吃一袋面。”李玉莲说,她没办法让四个哥哥吃得更好,自己再苦再累,一定也要让他们吃饱。

  但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全村公认的贫困户,却因为干部们精准识别时把握了温暖尺度,才没有将他们遗忘在小康路上。

  “因为7口人都有低保,加上李玉莲自己在镇上打工还有一份收入,单从全家收入看,人均下来超过了贫困线,但村子没有谁家像他们这样困难。”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仲盛虎说。

  今年3月,中心村启动精准扶贫,对提出申请的农户,干部们进村识别贫困家庭。一问收入状况,二看家庭情况,三算账分析符不符合贫困户标准,再确定贫困户初选名单。

  李玉莲全家2014年人均纯收入2228元,加上李玉莲工资收入,人均5657元,超过了最新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

  “如果拿扶贫标准硬套,李玉莲家不能被列入贫困户。”仲盛虎说。

  话虽这样说,但干部们心里很纠结。单纯算收入账,李玉莲家确实在农村扶贫标准线之上,可算负担账和发展账,李玉莲的包袱还很重,在生活上很难一下子脱了贫。

  听到这个消息,李玉莲家的结对帮扶干部马艳隽着了急。“识别不遗漏,帮扶不掉队。”马艳隽电话里嘱咐仲盛虎说,这样的家庭需要长期扶持,况且李玉莲具备劳动能力,也有发展的意愿,只要打牢发展的根基,就能早一天步入小康。

  在县、乡、村干部的一致协商下,经村民同意和县上审核,李玉莲最终被确定为中心村的贫困户。根据今年6月出台的甘肃省“1+17”精准扶贫方案,李玉莲家即将享受教育、小额信贷5万元等一揽子扶贫惠民政策的倾斜。

  “有的家庭有房子,但欠债累累,有的房子破败不堪,存款上万元。”马艳隽表示,不入户,感觉都一样,一入户,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此,精准扶贫不能一刀切,贫困户的确认,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扶贫标准。

  中心村今年最后确认了135户贫困户。扶贫干部介绍,其中有8户,虽然有房子有家具,但因为重特大疾病、欠债多等原因,也被精准识别为全村贫困户。

  “小康路上不能有一户掉队,精准识别才能精准施策,全县10%左右的贫困户,就是通过这种精准的识别确定的。”和政县委副书记陈海龙介绍,和政县今年精准识别了8474户3.74万贫困人口,并将贫困信息建档立卡,录入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施动态管理。

  “我想种点中药材,再发展养殖。”李玉莲给记者列举着心里的盘算,说到此处,她忽地将手里捧着的贫困户工作手册挡住了那张通红的脸:“我还想再找个男人,一起撑起这个家。”(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甘肃和政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