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

建设一流大学要避免几个误区

2015年11月11日 08:59 | 作者:姜耀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后。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路径。这是我国在“985”、“211”工程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制定的新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召开主题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校长、院系负责人、地方政府代表与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汇聚一堂,共谋高等教育改革思路。

 

  在此背景下,本刊采访两位与会委员,分享他们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作为与会者之一,我感觉到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特别务实,充分利用了政协民主协商这个平台,围绕如何促使大学办出特色和水平的主题,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提出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等思路等等,这为打破高校身份壁垒、最大限度释放高等教育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我认为,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如下几个误区:一是不要把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搞成政绩工程,少一点行政干预和各种评估。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让大学按照自身特点、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设发展自身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实事求是地确定招生规模和学科设置,充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知识技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避免各种急功近利的恶性竞争给大学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才能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处理好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整体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关系。目前我国有2500多所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只包括110所左右的大学,占全部高校比例并不大。因此,只有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上去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林立世界强国之林。这就如同我们的乒乓球项目一样,全民普及打乒乓球,国家队的水平自然就高,反之足球运动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三是要关注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潜在影响,因为现在大学的架构主要还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也会影响着大学的定位和学科的建设,比如大学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因此要坚持创新驱动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姜耀东 一流大学 高校办学 高等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