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习近平就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逝世 向德国总统总理致唁电

2015年11月12日 09: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综合
分享到: 

  据德国媒体11月10日报道,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日就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不幸逝世向德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分别致唁电。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施密特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施密特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施密特先生为德国国家建设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不懈努力,赢得了世人尊重。40年前,施密特先生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开启了中德友好合作的大门,为中德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国和中国人民珍视中德友谊,愿同德国和德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创中德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施密特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力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5年,时任总理的施密特首访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此后,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持续关注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施密特对中国、中国领导人、两岸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深刻观察和真知灼见,并发表在他的《理解中国》一书中。

 

  曾预感邓小平将让中国变化

  “我对中国的关注是一贯的。我是中国的朋友,”施密特2004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早在60年代我就意识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强国。”

  1969年10月,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即西德国防部长,把发展对华关系纳入政治考量。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在西德政坛引发震动。后来被称为“欧洲基辛格”的施密特力促时任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2年10月,中国与西德建交。

  1975年10月,接替勃兰特出任总理一年多的施密特首次访华,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主席见过面的德国总理。在《理解中国》一书中,施密特回忆道,毛泽东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坚定而执拗”。

  这次访华时,到机场迎接施密特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华期间,两人几次会谈;与毛主席会面时,邓小平也在场。施密特后来回忆说:“我预感到邓小平将给中国带来变化,因而对中国的兴趣更大了。”

  曾经专访过施密特的新华社前驻柏林记者郑汉根认为,施密特对之后历届德国政府对华务实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方不应再对中国存有优越感”

  施密特是个“中国通”,也是“中国迷”,即使进入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依然穿梭往来于中德之间。

  2004年末,经过大半年等待,郑汉根终于在施密特位于德国联邦议院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郑汉根说,老人当时已经拄着拐杖,耳朵有些不灵,每次回答提问都会思考片刻,但说话条理清晰,思维依然活跃。

  1982年卸任总理后,通过对中国的实地参观和阅读文章等方式,施密特不断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并对中国悠久文明由衷地赞赏。他说:“古代希腊、波斯、埃及以及印加的文明早已消亡,而中国文化延续了数千年,到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

  施密特认为,西方国家不应该再对中国存有优越感。中国文化起源比欧洲文化早得多。他曾形象地说:“欧洲文化是一棵树,中国文化是另一棵树。”对一个文化的衡量要结合其自身情况,“评价中国要用中国自己的标准,衡量美国要用美国的标准”。

  郑汉根说,施密特告诉他,西方年轻政治家应该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这样可以避免对中国的偏见。

  对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中国需要走西式民主道路,施密特颇不以为然:“欧洲民主文化是三四百年前才发展起来的,不应该把它完全渗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中。”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施密特逝世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逝世 德国前总理逝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