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识国宝于精拓

2015年11月20日 10:12 | 作者:陈捷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北魏 释迦牟尼造像

北魏 释迦牟尼造像


今年9月上映的电影《启功》中,启功先生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有个美国人,他叫安思远,他手上有咱们北宋的《淳化阁帖》,那是咱们的国宝,不见此帖,我是死不瞑目啊!”


是什么样的国宝,让八十多岁高龄的启老魂牵梦绕呢?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令内府拓印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拓本合集,美国收藏家安思远称它是中国书法的《圣经》。1994年安思远在纽约拍卖会上拍得其中四卷,并在2003年将这四卷《淳化阁帖》转让给中国政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北魏 比丘僧惠嵩

北魏 比丘僧惠嵩


其实,拓片在历史上一直是文人的最爱,欧阳修、李清照、董其昌、王铎、陈介祺、康有为、鲁迅、于右任、胡适、郭沫若、齐白石等都是收藏拓片的大家。


中国古代在印刷术发明之前,重要文字典籍的厘定传播往往靠的是“镂之金石”,然而这种传播毕竟是小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这些重要的典籍,于是传拓技艺便应运而生。传拓技艺在唐代便已十分成熟,及至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对传拓技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拓本无论是在纸墨等材料的使用上,亦或是在拓工技艺的运用上,都极为讲究。到了清代乾嘉时期,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亦迎来了鼎盛时期,阮元、六舟上人、陈介祺、吴大澄、端方等一大批金石学家开始身体力行,参与到传拓技艺中来,并出版了一系列理论著作。


传拓技艺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拓片不仅是珍贵的文献资料,更是宝贵的文化艺术珍品。目前,传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越来越重视拓片的保护,对国家一级文物的拓片制作也采取严格措施加以规范,除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捶拓少量外,不允许随意捶拓。


北魏 皇后礼佛图(局部)

北魏 皇后礼佛图(局部)


国家图书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宋代拓片《神策军碑》。原石刻于公元843年,是研究唐代边疆关系的重要史料。此碑由柳公权晚年书写,碑文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被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神策军碑》毁于战火,拓本极少。宋拓《神策军碑》后经北宋赵明诚、李清照,南宋贾似道,明朝朱元璋、朱棡,清代梁清标、陈介祺等人递藏,至民国遗失。新中国成立后,海外有批量出售古籍拓片的消息,其中便有《神策军碑》拓本。虽然当时财力有限,文化部还是以25万元从海外收回包括宋拓《神策军碑》在内的碑帖拓片和其他珍贵善本。


位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庙宇,拥有163通历代石碑,被称为道家碑林。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东岳庙石碑进行了全面传拓,并将这些拓片送国家图书馆保存。在“文革”浩劫中,东岳庙上百块石碑几乎被损坏殆尽,1995年,朝阳区文化局接管东岳庙时发现原有的碑林已荡然无存,仅有18通石碑孤零零地竖立在荒草之中。随后,人们在东岳庙中路的甬路两边挖掘出大量残碑。国家决定出资修复这些石碑,有人提出以照片做样本,可照片与实物不仅大小比例有误差,而且受角度、光线的影响也会失真,而且字迹、图案都不能清晰地表现出来。多方打听后,得知国家图书馆珍藏了东岳庙最完整的石碑拓片140余幅,如获至宝。现在东岳庙里89通石碑中,有71通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拓片修复而成。


清 龙门二十品

清 龙门二十品

历代鸿儒为“拓”痴狂


宋代欧阳修一生收藏拓本一千卷余,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之先河。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对两周以来金石拓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明代万历中叶的关中奇士赵崡,走遍大江南北收集碑帖,曾以黄金百两购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画像赞碑》拓片,并著有《石墨镌华》传世。明末著名书法家王铎收到一套《淳化阁帖》时,如获至宝。


民国时朱文钧以毕生心血,收集汉唐拓本七百余种。他为收藏宋拓《醴泉铭》,卖掉家藏明代沈周的《吴江图》和文徵明的《云山图》,才凑够4000元大洋。据说在京城当时买一所四合院才几百元大洋。民国时期,考古学家罗振玉公开历代拓本售价,宋拓《唐皇甫君碑》2000元,明拓《瘗鹤铭》1200元,明拓《唐雁塔圣教序》290元。而罗振玉同时出售的书画中,宋代大家郭熙的画卷为1200元,明朝唐寅的《品茶图》仅为650元,清朝赵之谦的《花卉》四条屏为200元。可见当时拓本的价格之高。


齐白石一辈子临得最多的是《汉三公山碑》拓本,其书法、治印皆见汉韵。飞天造像石刻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敦煌壁画,而张大千又因整理、临摹敦煌壁画终成一代宗师。另一幅汉代《二十四字富贵砖》拓片,引得郭沫若、启功竞相题诗作赋,又有黄宾虹、张大千、黄胄、黄苗子、张伯驹等42位大师相继题跋。


隋 迦毗罗神王

隋 迦毗罗神王

造像拓片:穿越时光之美


高浮雕造像拓片在保持造像石刻原真性的同时,提高了石刻内容的可读性,使坚硬的石刻有了柔软和流动感,还原了更多历史细节。可以说每一幅传拓作品都是独立完整的绘画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的立体画面效果。


古代造像系列主要以洛阳龙门石窟造像拓片及巩县石窟寺造像拓片为主,风格多样,蔚为大观。近日在锦庐艺术馆展出了一组古代造像拓片,从中可领略到古代不同地域在造像风格乃至书法风格上的独特性。


展厅主位悬挂了一幅3米多高的朱红色释迦牟尼佛造像拓片,其平面线雕背光,浅浮雕罗汉、菩萨,高浮雕释迦牟尼佛、莲花座和台座,这些存在于三维空间、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造像是怎样拓出来的呢?


这种高浮雕立体拓法,是三分拓、七分修,业内掌握这种技术的仅有几人。与传统的平拓不同,高浮雕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立体雕像,需要将湿透的宣纸切成碎片压到石像各个部位,每一个细节都要拓出。传拓一尊完整浮雕造像的拓片,其碎纸片常常多达数百张,现场拓完揭取之后,再后期一一粘接,才能连成平面作品。


这幅释迦牟尼佛造像拓片来之不易,原石现存在河南博爱县博物馆内。这尊石佛建造于北魏时期,一直被当地村民世代供奉。上世纪“文革”期间,村民为保护石佛不受破坏,巧用泥土封存,躲过浩劫。


释迦牟尼佛造像两侧,为两幅巨大的高浮雕拓片:一幅是《皇后礼佛图》拓片,文昭皇后头戴莲冠,身披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名贵妇。众多人物自上而下分成三行。它来自河南巩义石窟寺,原石开凿于北魏。


另一幅是《皇帝礼佛图》,描绘的是北魏孝文帝礼佛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孝文帝在诸王、大臣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簇拥下,缓缓行进。


北魏时期常用身材胖瘦来体现身份的高低贵贱。观此拓,贵族个个大腹便便、仪态雍雅,侍从人人身材瘦弱、低微矮小,有些身高只有主像的三分之二,主仆尊卑,一目了然。有趣的是,在皇后礼佛的队伍中,有一婢女为皇后携提衣裙,宛如现代西式婚礼上为新娘捧起婚纱裙摆的童女。拓片中人物虽然密集重叠,但顾盼照应,浑然一体。


这两幅礼佛图拓片体现了佛教艺术同中原汉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物雕像神态安详,已经没有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衣纹雕刻也趋于简洁,往往只是寥寥数刀便栩栩如生。可以说此拓既保留着浓重的北魏印记,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艺术萌芽,可见由北朝向唐代过渡的艺术风格。


《双人飞天》也是一件精美的拓片。左侧飞天一手持供品,一手持长茎莲花,长裙与飘带随风飘起,神情安详;右侧飞天向左飞翔,脸却看着右边,回眸而笑。她一手托着花蕾,一手持长茎莲,上身半裸,项饰璎珞,一条腿屈膝向前。飞天的飘逸姿态富有韵律感,一张一弛中表现出疾、徐、刚、柔的多变性和生动性,长长的飘带起伏,形成一种流动感和抒情性。而这种线描、线刻技法所体现出的“气韵生动”,那种徘徊于天地间的“天人合一”的寓意,都通过飞天的曼妙形体表现了出来。


在展厅的一侧,有一对高约2米、恍如门神的拓片。近看,不是秦琼、尉迟恭,而是佛家的“那罗延神王”与 “迦毗罗神王”。这对拓片源自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原石开凿于隋开皇九年,是《中国美术全集隋唐篇》的封面作品。“那罗延神王”头戴鸟翼盔,双目微闭,两颊留长须。上身裸,颈饰项圈,右手握三叉戟叉端,左手持剑上举;下穿长裤,脚踝上各套双踝圈,立于一卧牛形兽背上。“迦毗罗神王”头戴鸟翼盔,两颊蓄长须,飘洒至胸前。左手持三叉戟柄部,右手握剑柄;下着宽松裙裤,裤口前短后长,胯部系一宽围带,跣足立于一羊形兽背上。 


拓片虽好,收藏也需谨慎。拓片有老拓、旧拓和新拓之分,又有碑帖、全形拓和高浮雕拓之别。老拓、碑帖类的收藏需要掌握一些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书法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各年代的纸张、装裱等多种知识,对于初入门的收藏者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相较而言,高浮雕造像拓片以雕塑、美术题材为主,更容易理解、鉴赏,但同时也要警惕翻模拓片的陷阱。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精拓 国宝 《淳化阁帖》 拓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