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郑欣淼:文物珍藏今古传

2015年11月30日 10:54 | 作者:郑欣淼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郑欣淼近影

郑欣淼近影


■目前社会商业化气氛日益浓厚、逐利思潮不断弥漫,看看这些前贤,真是一股清风,使人清醒;又如一道丰碑,仰之弥高。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子孙万代永远铭记。

■在这一串长长的名单中,有国家领导,也有普通民众;有海外侨胞,也有外国友人。每位捐献者几乎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他们献出的不只是一器一物,更从中体现了爱我中华的仁心义举,展示了天下为公的佳德懿操。这些捐赠品,不乏国之瑰宝,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故宫的收藏,也使故宫的文物品类更为系统和完整。

■这些捐献者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们于文物收藏有着完全新的境界,即收藏目的不是为了个人。

——郑欣淼


今年春节刚过,很惊喜地收到了谢辰生先生一封信,荣宝斋的笺纸,四边饰有整体的红色铁链图案,显得稳重而又透露着喜气,熟悉的充满张力的字体,末尾“时年九十又三”的附注,更有一种人书俱老、老而弥坚的沧桑感。我很珍惜耄耋老人的书信,它们带来的往往是莫名的激励,因此也是一种福分。


谢老信中附有一首七律,是题《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一书的出版:


文物珍藏今古传,仁人志士是中坚。殚劳驰骤求瑰宝,荟萃琳琅成巨编。羸得楚弓存故土,赓承先泽启新篇。喜刊精品饶丰彩,遗范呈辉励后贤。


我向谢老请教,才知多年前,他就提出编辑出版《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作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始终参与者,谢老经历了太多的重大事件,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和许多向国家捐献文物的先生有过来往。他认为,为这些可钦可敬的捐献者编辑出版捐献文物集,弘扬他们的精神,意义重大,这些人大多已经谢世,他们的事迹多数人并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一整理出版带有抢救性质。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5年前,中国文物学会启动《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出版项目,丛书共60卷,按照捐献文物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类,分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收藏世家(包括名门世家)、文物界专家。经过五年的努力,《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的《张伯驹、潘素卷》(上中下)、《徐悲鸿、廖静文卷》(上中下)、《郑振铎卷》(上下)已率先面世,目前《章乃器卷》、《孙瀛洲卷》(上下)、《马衡卷》(上下)、《叶义卷》、《孙照子女卷》正在紧张编辑中,预计年内将正式出版发行。全部出版工作预计五年内完成。这是一个宏大的出版工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多年来的努力,多少人的心血,终于开始有了收获,谢老怎能不由衷地高兴,怎能不用诗来抒发感情,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


我品味着谢老的诗,感到这一工作确实重要。目前社会商业化气氛日益浓厚、逐利思潮不断弥漫,看看这些前贤,真是一股清风,使人清醒;又如一道丰碑,仰之弥高。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子孙万代永远铭记。


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时,对此也很有感触。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以清宫旧藏为主,是中国最为丰富的历代艺术珍品的宝库,但故宫的藏品也在不断地增多和充实,则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密不可分。自1939年开始,至2005年2月,就有682人次,将33400多件个人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在这一串长长的名单中,有国家领导,也有普通民众;有海外侨胞,也有外国友人。每位捐献者几乎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他们献出的不只是一器一物,更从中体现了爱我中华的仁心义举,展示了天下为公的佳德懿操。这些捐赠品,不乏国之瑰宝,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故宫的收藏,也使故宫的文物品类更为系统和完整。


例如,张伯驹先生曾以重金购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这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迹,他爱同身家性命,抗日战争中曾把此帖缝在自己随身穿的棉袄中一同避难。隋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张先生唯恐如此重要的文物被商人转手流到国外,曾变卖房产并搭上夫人的首饰才将其保留下来。20世纪50年代,张先生将珍藏的《平复帖》、《游春图》以及唐李白《上阳台帖》、唐杜牧之书《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书《诸上座帖》、宋蔡襄《自书诗》册、宋范仲淹书《道服赞卷》、元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卷》等书画巨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成为北京故宫的珍藏。


马衡先生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长达19年。1952年,在他调离故宫时,将珍藏的包括宋拓唐刻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卷在内的甲骨、碑帖等400多件文物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在他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又把14000余件(册)文物捐给了北京故宫,有青铜器、印章、甲骨、碑帖、书籍以及法书、绘画、陶瓷、牙骨器等,种类众多,数量惊人,精品不少。


朱翼庵先生曾任职民国财政部,一生殚心经史,以著述自遣,尤精于鉴别,收藏碑帖、书画多为罕见珍秘之本,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他的藏碑名碑名帖多,如两汉碑刻近70种;善本精拓多,宋拓20余种,元拓4种,明拓40余种;有鉴家、学者题识为多,如元拓石鼓文,孙克弘故物,附周伯温临石鼓文墨迹,翁方纲、吴云、张祖翼、杨守敬等题识。当年马衡先生任故宫院长时,拟用10万银元收购,朱先生则表示将来要捐赠故宫。朱翼庵先生于1937年6月去世,1953年,由其夫人及四个儿子(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将全部碑帖706种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


孙瀛洲先生20世纪50年代,将家藏3000多件各类文物捐赠给北京故宫,陶瓷有2000多件,其中25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萧龙友先生是现代中医名家,其医术精湛,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首。先生于医学之外,熟读经史,搜访金石书画及古医籍,收藏甚富。1961年,萧龙友先生的家属遵照其遗嘱,将其所藏书画、碑帖、瓷器、古墨等140余件(套)文物捐赠故宫博物院。其中如宋代《萧翼赚兰亭图卷》、元代赵孟頫《临兰亭序卷》、宋拓《兰亭序》等皆为海内瑰宝。


为了表达对捐献者的崇敬之情,并彰显其事迹、弘扬其精神,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80周年院庆之际,特在故宫景仁宫专设景仁榜,将捐献者的名字按年份镌刻于墙上,以作永久纪念,出版了记述捐献者的《捐献铭记》一书,并在景仁宫有计划地举办捐献文物展览。1999年曾出版《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近年来又陆续出版捐献大家的捐献图录,目前已出版了张伯驹、叶义、郑振铎、孙瀛洲、吴景洲、章乃器等人的专集。


这些捐献者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们于文物收藏有着完全新的境界,即收藏目的不是为了个人。例如,张伯驹先生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法书名画,却并不视为一己所有。人生有限,文物永生,以往的收藏家也许有这种认识,将个人收藏视为“烟云过眼”,或认为自己收藏只是“暂时”的。此论自与“子孙永宝”之辈别如天壤,然亦只是个人修养而已。而张伯驹先生自始之初衷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而保护这些国宝,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先生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丛碧书画录·序》)在先生看来,自己所藏首先属于国家、民族,只要国家能留住它们,代代流传,他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所以先生虽与苏东坡等同有“烟云过眼”的感觉,内涵却大有区别。


这些捐献者中,不乏既是收藏大家、又是鉴定名家,而且学术成果也享有盛誉的人。孙瀛洲先生就很有代表性。孙先生是河北冀县人,早年在北京的古玩店当学徒,后独立开办了敦华斋古玩店,成为当时著名的古董商和鉴定家。新中国成立后孙先生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20世纪50-60年代,孙瀛洲先生主持并参与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瓷器的整理、编目与鉴定,以及藏品等级的划分等,亲自编目制卡,扎扎实实做基础工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孙先生不仅是公认的明清陶瓷鉴定大家,享有“宣德大王”的美誉,而且还是宋、元陶瓷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院藏陶瓷中鉴别出了过去一直未被认识的汝窑罐盖及多件官窑、哥窑瓷器等稀世珍品。《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就收录了孙先生为数不多但又篇篇珍贵的所有论文。孙瀛洲先生的道路是他同时代的一批人共同历程的缩影。从学徒到经营者,从经营者到收藏家,从收藏家再到文物鉴定专家,从文物鉴定专家再成为文物捐赠大家。这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过程.这既具有中国的时代特色,也符合世界文物大家的养成规律。


现在,收录众多捐献者精美文物的煌煌60卷的《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正在编印之中,而且首批书已经面世。捐献者的事迹会广为人传,而其中传续着捐献者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人文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永放光芒!因此我也和谢老一样,感慨不已。谢老有诗,我当然要和。我的和诗如下:


功追鲁壁一何痴,禹甸文华多旧遗。古物有灵镌信史,今贤无已铸丰碑。共怜高义欧斋约,谁解深心丛碧词?瑰意琦行自堪记,捧书每是卧游时。


谢老与我的诗都不难理解。我的诗里有“鲁壁”、“欧斋约”、“丛碧词”,下面略作解释:


“鲁壁”指汉代初年山东曲阜孔子故宅的墙壁。史载,西汉前期,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孔子后代藏匿的数量巨大的竹简文献,使得孔子典籍得以躲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战火浩劫而传于后世。抗战期间,故宫数十万件文物在四川乐山安谷镇安全存放了7年,马衡院长报请行政院批准后,代表国民政府向六家祠堂各颁赠了一块亲笔题写的“功侔鲁壁”大木匾额以示表彰,肯定其为保护故宫国宝作出了与“鲁壁”相同的贡献。这里借用,是说这些捐献者的贡献也如同“鲁壁”。


“欧斋约”是指朱翼盦先生的约定、承诺。先生邃于碑帖之学,曾以重金获今所能见之最先拓本《九成宫醴泉铭》(为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因自號“欧斋”。先生生前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有约,身后将以所藏全部碑帖归诸国家博物院中,以免流散。后来先生家人秉承遗志,举所藏全部碑帖无偿捐赠国家。


“丛碧词”是说张伯驹先生的词作。“丛碧”为张先生号。张先生又是诗词家,有《丛碧词》等问世。周汝昌评论说:“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谓‘整’?本是人工填词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二草率也,然终无败笔,此盖天赋与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败阕百出者之所能望其万一。如以古人为比,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词集》序)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研究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郑欣淼 文物珍藏 故宫收藏 捐献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