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少数人”融入公共生活

2015年12月02日 17:43 |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近日,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给婴儿哺乳,被一名网友拍下并传播到网络上。拍摄者认为,“公共场所要注意举止”,引发网友热议。另有多则新闻,称身上有污渍的农民工在地铁上不坐座位,说怕弄脏座位

看到袒胸露乳的女性感觉不适,不愿和身上有污渍的人坐一起、都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大都理解他人的苦衷,但理性上的理解,不代表感受上不会不愉快,这种不愉快放到网络空间的讨论里,很容易就转变为道德谴责、素质审判,地域歧视,变成对当事人的口诛笔伐。

讨论类似事件时,我们常强调公共文明、国民素质。可是,如果地铁上和车站里设有母婴室,公共场所能提供婴儿车,如果企业能让体力劳动者下班前洗个澡、换身衣服,这些尴尬和议论就会不复存在。其实,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哪个少妇愿意在公共场合袒胸露乳?哪个农民工不想到座位上休息?

无论是乘地铁的农民工还是哺乳期妇女,都属于城市社会的“少数人”。许多时候,他们做出一些不那么符合公序良俗的举动,其实无关素质或其他,只是因为公共系统里没有给他们设计体面的空间。社会规则大多来源于多数人的共识,常会罔顾“少数人”的现实诉求与客观困难。

农民工出行坐地板,少妇哺乳遭白眼,盲人走盲道被占用,这样的事儿多了,“少数人”只能选择避开公共场合,放弃公共生活。城市中看不到残障人士等“少数人”的身影,他们只出现在公共媒介中,每次都伴随着争议,仿佛他们出了门,是给城市生活添了乱,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有的样子。

一位网友评论地铁哺乳事件时说,“当你做母亲时你就懂了”。这道理很朴实,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变故,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时候,都可能变成“少数人”,如果我们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评判不能兼容“少数人”,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每个人。

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升需要时间,但在此之前更需要观念的改变。遇到在地铁上哺乳的母亲,主动背身帮她挡一挡,无疑比拍照发到网络上谴责更文明。遇到坐地板的农民工,我们帮他一起清洁座位,无疑比拍照发到网络上说“感动”更文明。我们维护的公共文明,是荫罩所有人的公共服务,更是包容和体谅“少数人”的社会气氛。(蒋哲)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少数人” 融入公共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