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清理呕吐物”需要肯定不需要“谬赏”

2015年12月21日 10:59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近日,江苏南京市一对母子在乘坐地铁时,孩子因身体不适在车厢内吐了一地,妈妈立即用纸巾将车厢清理干净。旁边乘车的阿姨则给孩子送上糖果补充能量。这件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众人点赞。有人认为这位妈妈用行动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而热心的南京阿姨也被赞“一颗糖甜了一座城”。(12月17日《现代快报》)

作为一个制度化和公共化的社会互动平台,地铁也是探究人际关系和社会文明有价值的窗口。作为一个“流动的道德考场”,地铁也见证了不同乘客在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上的参差不齐。 “农民工擦地”也好,“清理呕吐物”也罢,都让我们见证了几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

地铁在本质上是一个公共空间,地铁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乘客的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然而,在社会流动迅速的当下,地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乘客之间互相不认识的匿名属性,为失范行为的上演提供了隐匿空间,一些在熟人面前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在熟人面前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在地铁上呕吐,一些人会选择一走了之,却不愿意清理呕吐物。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清理呕吐物”不仅有助于维护公共空间的环境、切实地做到了裨益他人,也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社会化教育。因身体不适突发呕吐尽管情有可原,却损伤了公共空间的环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需要为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承担责任。

“清理呕吐物”原本只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为何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诸多“点赞”?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对社会底线的突破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正是因为在公共空间有许多人不遵循公序良俗,才会让“清理呕吐物”变得稀缺和清新,在社会评价中遭遇“谬赏”。

所谓“谬赏主义”,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说,就是将应该的提升为要褒奖的,将不太应该模糊为应该的。“清理呕吐物”是一名负责任公民应有的担当,为何会得到众多的赞赏?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矛盾凸显期,道德焦虑和“道德饥渴症”弥漫在日常生活之中;每每出现一起符合传统道德的新闻事件,就会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让主人公承受厚重的“谬赏”。

说到底,遵循了“道德律”、坚守了良知的“清理呕吐物”需要肯定,却不需要“谬赏”。“谬赏”从表面上看有助于提升人们遵守公序良俗的动力,从本质上却可能拉低社会底线。在公共空间,每一个人的角色扮演,都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评价;只有重塑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清理呕吐物”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清理呕吐物” “谬赏主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