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2015年12月25日 11:12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在全球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领域中,无论欧洲是否仍是实质上的中心,但占据着强势话语地位的欧洲人,却始终致力于维护其在精神层面的中心地位。

我最近参加了国际电信联盟(ITU)为纪念其创办150周年而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虽然不是国际电联最早的契约国之一,但最近三十年却在电联内部十分显赫,现任的秘书长就是中国人。发言的学者有20多位,大多来自欧洲。欧洲之外,除三位来自北美,便只有两个亚洲人,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女性——她是印尼国家电视数字化委员会的成员。

会议的绝大多数时间,我都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欧洲人在讲些什么。他们对早期电信业历史的关注,完全围绕英、法、德、奥、西等几个欧洲大国展开,彼此的讨论亦很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尖锐的冲突时刻。但我和印尼姑娘的发言结束后,大家只是提出了一些十分温和,甚至有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似乎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客人,招待一下就好了。中场茶歇的时候,会议的组织者,一位卢加诺大学的教授过来,他对我说:谢谢你来,这个会议真的需要你们,否则就成了欧洲中心主义了!

我苦笑着感谢他的善意,但心里始终耿耿于怀:难道我来了,发言了,得到了与会同行的赞赏,这个会议就不再是欧洲中心主义了吗?恐怕我这个亚洲人的存在毋宁是在形式上掩盖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实质吧。对此,那个来自印尼的姑娘也和我有相似的感受。她私下里对我说:我感觉他们并没听懂我究竟在说什么,就像我也并未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一样。

所谓“听不懂”,并非语言或交流上的障碍,而是文化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全球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领域中,无论欧洲是否仍是实质上的中心,但占据着强势话语地位的欧洲人,却始终致力于维护其在精神层面的中心地位。这一状况并未因有亚洲人加入而发生改变,却反而让原有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形式上被表面的“东西方对等交流”的面貌所掩盖。

这些年与西方人打交道,形成了一个不大成熟的想法,那就是“非西方”的观念若要真正在全球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仅仅作为对“西方”的点缀和装饰存在,关键不在于列举出多少“事实”和“观点”,而在于坚持自身独特的“逻辑”。所谓“非西方”既包括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也可以特指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中国。逻辑之所以比事实更重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在本质上确定“差异”本身的天然合理性,从而真正奠定对话的基础。

所以,与西方世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当是逻辑的对话,而不是事实、信息和观点的对话。正如两个成长于不同环境的人很难彼此劝服一样,让千百年来相互对峙的观念体系在短时间内达成绝对的“和谐”,也是不可能的事。文化交流的关键,在于逻辑上的相互理解。达到了这一点,就算不能彼此说服,却也足可以做到和而不同,令身在其中的人们均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欧洲中心主义 思想文化观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