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到半空里,低在人生里

2016年01月04日 10:28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半日闲谭”,相约周末,雅趣闲谈。或坐对一山青,或凭栏思想起,这里,是下午的一杯茶,是窗前的一盏灯;这里是分享的驿站,是安悦的港湾。无论谈文论艺还是把酒言诗,流淌的都是人生的味道。

  

前阵子上映的电影《师父》里有个细节:负责踢馆的“徒弟”耿良辰,以摆租书摊为生。电影里,租书摊唯一露了名目的书,是《蜀山剑侠传》。现实里的武林高手,故事里的御剑侠客,就在一辆独轮小车和几个马扎组成的租书摊上有了交集。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交集。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1932年开始在天津《天风报》连载,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出至五十五集。这部玄幻背景的武侠小说,到今天还在被人追念,从电视剧到电影,也不知成了多少剧本的改编来源。里面的剑侠,是人似仙,御剑飞天,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小说里各种各样奇幻的描写,即使是今天的网络小说,也要瞠乎其后。想想今天很多人追着等网络小说更新的劲头,大概能够想象当年《蜀山剑侠传》连载的场景。

不过后来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又把武林高手往人的方向收了收,让他们从还珠楼主笔下能飞行在半空,往下降到了平地登楼、凌波微步。尽管如此,似乎还是超凡人类。我们今天对武林高手的浪漫想象,基本上也就是围绕这些展开的。内力,轻功,兵刃,暗器……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虽然算不上神魔却无比超群的武林世界。

可正经的武林世界是啥样,大部分人都没见过。我们也只能从电影、小说里来补充想象了。没准就像书里的《蜀山剑侠传》和摆书摊的耿良辰那样,是那种书里书外南辕北辙的场景。《师父》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武行”为故事。影片里,传统的武馆已经与装备枪炮的军阀形成了冲突,武术已经在面对时代的挤压。写实一些的武术人生,终究不是我们的浪漫想象,要经受时势变化的磨砺。

而把这种武林故事的痛感写得更深的,还得数老舍先生。也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蜀山剑侠传》开始连载后三年,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发表。

开镖局的沙子龙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一身的武艺已经离了可以施展的时空: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沙子龙也已经咬了牙,准备带着他的枪和枪术一块被人们淡忘: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老舍先生为《断魂枪》设置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时局大变之时。其实这样的变化从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始就已经显出了形,不过到了沙子龙关闭镖局的时候,已显得尤为激烈。与《师父》所讲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同,武馆这个行当,显然也还没出现在沙子龙的转业名单里。所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决绝,沙子龙几乎放弃了一身技艺,转行开了客栈。行业消泯、技艺蒙尘、心思晦暗,类似“神枪沙”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我们后来在各种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里看到了无数的影子,不过都没有老舍先生在《断魂枪》最后那两声“不传!不传!”显得滋味幽微。

老舍先生说,《断魂枪》原本是他所要写的武侠小说的一小块,不过因为“索稿的日多,而材料不那么方便了,于是把心中留着的长篇材料拿出来救急”。老舍先生也实诚,说这样“由批发而改为零卖是有点难过”,可到《断魂枪》写完,“难过反倒变成了觉悟”。这个“断魂枪”的故事,就这么立起来了,连作者自己,都觉得由长篇落成短篇不亏了。

老舍先生心中的武侠小说,他所知所写的武林模样,大概就是《断魂枪》这样的了。因为他本人也可以算习武之人。写作《断魂枪》时,老舍家在山东,结识了一批武林名家,还正式拜师学武,剑、棍、拳等等都有习练。后来,移居青岛,正好有个院子可供老舍先生习武。臧克家先生曾有回忆,在青岛上老舍家拜访,“一进楼门,右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时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

时移世易,而武林还在我们听的故事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老舍先生 武侠小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