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情人节北京婚登处有点冷 心急小伙半夜1点来排队(图)

2016年02月14日 14:31 | 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 

原标题:情人节北京婚登处有点冷 心急小伙半夜1点来排队

情人节北京婚登处有点冷 心急小伙半夜1点来排队


情人节撞上开工日 婚姻登记处有点冷

心急小伙半夜1点就来排队

今天是情人节,按照惯例全市各婚姻登记处会迎来“领证”小高峰。然而记者上午从各婚登处了解到,由于是节后上班第一天,预约和现场登记的新人数量并不多,和去年相比甚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今天上午8时20分,西城区婚姻登记处大门外,大约10对新人正在排队;大门内,所有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全员上岗,测试系统、布置颁证大厅……“估计今天的领证数量没有去年多。”西城区婚登处付兵强科长站在门口,望着陆续进门的新人对记者说。

全市网络预约登记系统显示,截至今晨7时,全市网络预约婚姻登记的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分别为187对、144对和142对。“预计今天全天西城区在300多对吧,去年的情人节是500多对。”付兵强分析,虽然今天是情人节,但也是节后上班第一天,“另外,需要结婚的在年前都已经领好了证回家给父母拜年去了。”

虽然领证人不算多,但依然有半夜就来排队的,站在队伍第一个的周亚峰,就是一位。因为不太了解网上可以预约,担心情人节当天领证人多,昨晚9时左右他就来过一趟了,被保安告知不用这么早,他又回家了。今晨1时,他不太放心,还是跑过来了,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婚登处门口的躺椅上凑合了一宿,直到今晨6时等来了第二个排队的新人。早上8时左右,未婚妻崔雅隽来到门口跟他会合,第一个领到了结婚证。“困得字儿都写不利落了,但第一个领证,图个吉利,值了。”周亚峰笑着说。 截至上午10时,全市共有835对新人进行了结婚登记,预计全天登记的新人将达到1700对左右,比平时的1000多对略高。文并摄 

(记者叶晓彦)

相关新闻

空运玫瑰抢“鲜”上市

本报讯(记者孟环)随着情人节的到来,各地鲜花需求量不断加大。由于春节期间汽运基本休业,“空运鲜花”成为了今年情人节航空公司货机上的一大景观。

据了解,作为全国鲜花主要供应地之一的昆明,受今年雨雪天气频发的影响,鲜花产量较往年明显下降,使得批发价格上涨了20%至30%,尽管如此各地需求量仍较往年同期大幅增加。为确保鲜花“高颜值”上市,南航货运部推出了鲜花运输保障的四大措施:一是提前获取客户的舱位需求,协调好舱位让鲜花尽快运输;二是开通收运绿色通道,加派人手优先收运组装;三是安排优秀安检员为鲜花进行安检,提高安检过机时效;四是对于中转的鲜花提前留意航班信息,快速卸机分拣,优先发货。通过优质高效的鲜花服务措施,可使各地市民及时购买到娇艳欲滴的鲜花,满足市场的供给需求。

据统计,情人节前一周共有43吨鲜花通过南航航班从广州出港,主要运往贵阳、南京、义乌、宁波等地;从昆明、海口飞抵广州的鲜花共有95吨。整个春节期间,从昆明飞赴广州的航班的货物基本都以鲜花为主,堪称名副其实的“鲜花航班”。J147

记者发现

提前返校送上

亲手织的围巾

虽然离开学还有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但不少大学生都选择了提前返回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度过情人节。

昨天下午,处于假期状态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还有些清冷。记者看到,不时有学生拖着行李箱从校外匆匆步入校园。有学生一边往宿舍楼走,一边还打着电话实时汇报自己的行程。在品园、知行等宿舍楼区,工作人员表示,这几天回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大部分是为了情人节回来的”。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外,记者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发现了不少大学生提前返校过情人节。大学生小静老家在安徽,男朋友老家在湖北,每年寒暑假他们都需要分开一段时间。去年的情人节在除夕前几天,由于担心买不上回家的火车票,两人没有一起过节,“今年情人节在春节初七,我们就约好提前回来了。”小静说。她坦言,父母并不知道自己有男朋友,她告诉父母提前回校的理由是“一个实践报告需要临时赶回去修改”。

记者随机调查了20余位提前返校的大学生,大部分表示今天会和自己的男(女)朋友一起外出逛街、游玩,晚上再安排一顿温馨的大餐。当然,互送一份礼物也必不可少。不少男生已经默默地在心里计划好了礼物清单:衣物、首饰、手机……而女生计划送的礼物则包括手表、鞋等,有一位女生还表示自己寒假期间亲手织了一条围巾,打算今天给男朋友一个惊喜。

一些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已经注意到学生提前返校的情况。事实上,每年的情人节、七夕都在寒暑假前后,不少学生都会提前返校或者延迟离校,以方便相聚过节。针对大学生情侣互送礼物的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不会干涉,但会提醒学生理性消费,不能搞攀比,“毕竟他们还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花的是父母的钱,应该要有节约意识。”来自北师大的一位学生辅导员说。

本报记者 张航

编辑:王沥慷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