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人民日报:政协委员要不要接地气?

2016年02月17日 15:22 | 作者:沐 沂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政协委员一般是各个界别的精英代表人物,协商议政的主题也多高大上,强调战略性、宏观性和前瞻性。以此而论,政协委员还需不需要深入基层接地气呢?

新一届全国政协有一项制度创新,就是双周协商座谈会,每两周一次的高端协商场所,许多主题却有点出人意料的小,比如有一次就是讨论如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的问题。但初看虽觉小,细想得其妙。化解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都是宏大的主题,如果为了高大上,完全可以把题目定得大一点,但实效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从小处着眼,更能体现问题意识。再繁复的问题,也需要一步步求解,着力点找得好,往往能抽丝剥茧,以巧破千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富五车或身经百战的政协委员,到基层去发现问题、找寻答案,正是一条参政议政的阳光之路。新闻界有句话,“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也应适用于政协委员做好履职这篇大文章。

随着协商民主的推进,一些以前在政协系统流传的顺口溜也渐渐绝迹了,比如“说了也白说不如不说”,比如“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当协商的密度和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民政协的独特作用渐渐显现,人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原有的制度设计十分有效。由此观之,任何制度的主体都是人,制度能否运转有效,关键是重视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如果每位委员都能在政协制度框架内高效运转,那么民主政治制度的效能也就发挥出来了。

常跑两会的记者都会有同样的经验,要在4000多名代表委员中,找到好的采访对象,听会是最好的方法。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者一开口,基本就可以判断他的议政储备如何,观点是不是带着实践的热度。拿政协全会来说,能不能在开诚布公的发言讨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最终在一些重大政策措施上形成共识,直接决定会议的质量。而要交流充分,政协委员发表有见地、接地气的意见建议,至关重要。

当下,全面深化改革方兴未艾,基层改革热潮涌动,身负协商议政责任的政协委员到基层去,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改革热情,了解改革诉求;并能做一些更为精细的研究工作,一项项顶层设计在基层铺开的时候,会遇到怎样的阻力?还需要怎样的政策配套措施?这些问题不到基层,很难得到真切的体验,找到“治病的良方”。与火热的实践零距离,带着温度履职,政协委员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建言立论不再空泛无物,从而让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与改革发展的需求更为精准地对接。

全国两会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们正在为这场“与春天的约会”作着最后的准备。每一位政协委员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的都是整个界别群众的诉求,体认这种制度赋予的使命感,委员们就一定会为这场“约会”准备更接地气、更契合实践的“礼物”。

我们期待在两会上,倾听来自大地的讯息。


编辑:薛鑫

关键词:人民日报 政协委员 政协委员要不要接地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