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中国处置“僵尸企业”不会引发失业潮

2016年03月05日 19:19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尽管个别外媒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去产能”调控措施表示疑议,但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度明确:中国将“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报告还说,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而数据也已显示,“去产能”不必然等于“失业陷阱”,大规模的失业是可以避免的。

政府工作报告说,近三年中国已“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与此同时,中国在2015年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

事实上,部分省市、部分企业的产业工人已在尝试新的转型。

“这里每班的时间比矿上还长些,但工作强度没有煤矿大。”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矿原开拓二队副队长张转义站在合肥美的集团的洗衣机控制板生产线上说。

“厂里安排很人性化,每天吃饭有补助,夜班有津贴,宿舍有暖气。”他对新工作比较满意。

皖北煤电集团现有职工4万多人,企业估算,2016年去产能后,预计分流1万人,而目前像张转义这样已经成功分流的职工超过2000人。

上月末,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披露,化解过剩产能将造成一部分职工被分流安置,据初步统计涉及煤炭系统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2016年,还会有更多的“张转义”们尝试柔性改行。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显然不会是‘单一的、线性的’。”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分析,“去产能”是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去产能”不等于“零产能”。

他说,即使是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僵尸企业”,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企业可能是处于一个“生产静默期”,不必然走向破产,而是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等方式,度过经济寒冬,产业工人的去向也将是多元的。

“其实,‘去产能’本身并非中国所独有,下岗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英国、美国在经济转型期,也都有工人下岗的历史。”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干春晖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某种意义上说,恰是自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持续低迷的经济,影响了中国钢铁等行业的出口,进而加剧了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的‘去产能’是在为世界经济复苏做贡献,中国正在消化或平衡全球经济的低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人从某个企业下岗,并不等于他们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专家严诚忠说,一定程度上,世界经济的阵痛,导致部分产业工人付出代价,但企业的“关、停、并、转、改”,可以与再就业,甚至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升级转型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对于下岗工人、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有着更为完善的安置措施。”干春晖说,相信在应对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工人下岗问题上,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已经从矿工转型为电子产品流水线工人的张转义,也很关注今年的全国两会。他说,不论工资高低都会珍惜原企业为自己找的这份新工作。“虽然收入比矿上低一些,一个月3000元左右,但矿上给补助1250元,并有五险一金,还是很好。现在挣钱都不容易,我不会轻易放弃。”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僵尸企业 失业潮 环保 技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