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政协委员建议打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最后一里路”

2016年03月12日 09:20 | 作者:韩雪 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韩雪 高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小规模向城市流动。而这一时期,由于城乡二元化差别明显,很多城里人对农民工存在“天然”的歧视或排斥。那个时期,人们呼吁最多的就是打通农民走向城市的“流动通道”。

30年过去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农业生产力低下,城乡之间可谓天壤之别。而如今,尽管不能说城乡“翻个”,当大量农村人口继续涌向城市工作、落户时,一些城里人却想往农村去,一些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新城市人也开始陆续重返农村。

农民通往城市的流动通道早已打开,他们来去自由。但城市居民去农村生产、生活的“上山下乡”之路,却有着政策上的藩篱。

农民进城带去了今天的都市繁华

城市化加快,尤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地方出现早年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开始回流,甚至城市居民也开始加入农业产业大军。

由于人多地少的现实和长期以来农村生产力低下,多数地区农民收入惟一来源就是靠种粮。由于中国粮食市场化较晚,粮食价格普遍偏低,“走出去”成为那个年代农民脱贫的惟一出路。而最早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的,主要是富余劳动力,且多为年轻人。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一步加快,农民“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男劳力,包括妇女甚至中老年人也来到了城市,找到适合他们的生计。

“农民不进城,很多坐落在城里的工厂就开不了工。”针对过去二三十年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而不是鼓励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长期研究中国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委员则认为,这是当时我国的发展阶段国情决定的。

他说,当时的国情是,农村经济落后,粮食产量不高、价格便宜,农民忙一年下来,很多时候能做到保本就不错了。而另一个方面,城市经济开始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加速,当时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依城而建,这些年来中国见得最多的工厂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恰恰是这样的企业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尽管有很多企业的建设现在来看是不科学的,但当时却代表先进生产力。

“如果没有当初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经济不可能这么快得到壮大,城市发展也不会这么快。”迟福林说。

编辑:孙莉姗

01 02 03

关键词:两会 政协委员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农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