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清末竹根雕里的踏春图

2016年03月18日 17:29 | 作者:吕冠兰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生机盎然的春天,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繁花似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于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便将踏春作为春天里的一堂必修课,而对春天的喜爱,也雕刻在日常用具上,绘制在青花粉彩间。图中的笔筒,描绘的便是早春时节,古人们携家带口,呼朋引伴前往春日园林踏春的情形。


三月踏春竹雕笔筒(清)

三月踏春竹雕笔筒(清)

这只笔筒产于清末,为竹根雕,雕刻技法为高浮雕,高15.5厘米,直径6.7厘米,看上去敦实厚重,古朴大方。上面雕刻“三月踏春”图案。只见:怪石嶙峋,堆垒成山,杨柳依依,柳枝低垂,又有小河东流,流水泛泛,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看来正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园子。


在笔筒上,风景优美,春光大好,而人物共有十二人。在我国文化中,十二是一个颇可玩味的数字,每年有十二月,生肖有十二个,地支有十二支。十二,其实代表着一年一度的岁月轮回,而冬日远去,春回大地,正是上一个轮回衔接着下一个轮回,如此这般,年轮运转,千秋万年,绵绵不绝。这些人中,有山夫上山砍柴,有船家水中捕鱼,有游人凭栏远眺,有行人欢乐畅谈,也有情侣在山顶上互诉思念——看那山顶的高峰之上,正有一对情侣相对而立,在这岁月静好的春天里,他们诉说着冬日的思念,山盟海誓,永不分离……


高浮雕是比浅浮雕更深的一种雕刻技法。它是一种阴刻,只是下刀更深,从而突出图案的层次感,使得图案看起来高低相间,明暗相称;比起画作,则更有立体感,使得雕刻技艺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孔夫子的人生理想,看来,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还不如一场欢快而愉悦的春游。是啊,哪有比沐浴春光更能让心情舒畅的事情呢!


编辑:陈佳

关键词:清末竹根雕里 踏春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