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台经济转型出路:西进还是“南向”?

2016年03月19日 09:26 | 作者: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台经济转型出路:西进还是“南向”?

担心受“红色产业链(指大陆建成的自我供应生产体系)”影响及过度依赖大陆经济,台湾候任“阁揆”拟于“5·20”后转型台湾经济。

而这个转型计划原则是疏离大陆,将台湾产业的转型与东盟、南亚国家做紧密联结。不过,岛内外专家和企业界对于这样的转型却并不看好。

■台湾经济陨落的20年

“第一次来大陆时,我接触的一位县委书记,他的工资当时还不到500元人民币,但那时的台湾一般人的月收入已经达到40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那时候的钱比现在要值钱得多。”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来大陆做生意时的两岸经济发展对比状况,台商林清水至今记忆犹新。

在林清水印象里,当时大陆绝大多数城市不太像城市,很破烂,高楼大厦几乎没有,哪怕是较高级的大陆领导干部,能坐上上海牌轿车的人,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那肯定是“高干”。“其时只相当于大陆一个小省的台湾,GDP总量却很大。”如今只经历了短短三十年,林清水不敢相信两岸发展不仅倒了个个儿,而且曾经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台湾,今天整个GDP却只相当于大陆的一个省的总量。

林清水说,台湾历来就有重农思想,由于台湾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加上台湾的土地土壤肥沃,成为台湾上个世纪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先天条件,而当时的蒋经国在台湾经济发展的思路上也是先振兴农业,再以农养工。农业的发展让台湾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不过,中国古代就“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传统。在发展农业稳定台湾的同时,20世纪50到70年代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为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林清水认为,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大陆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样特殊的区位优势,也让台湾地区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唯一途径就是做来料加工的出口型工业。于是那一阶段,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而这样的模式让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台湾地区把握了西方向东南亚发展中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并利用本地“价廉物美”的劳动力进行加工与国际贸易,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之一,也成为包括我国香港地区,与韩国、新加坡这四个当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不过,这样的发达在台湾地区至少持续了近20年。作为亲身经历着,林清水至今还记得,1997年的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让台湾繁荣开始出现凋敝。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包括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当时台当局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

台湾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龚明鑫认为,由于当时台湾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大陆正积极走改革开放道路,加上大陆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让大量外资从台湾转移到大陆,岛内企业也趁机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曾被台湾骄傲地称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转移到了大陆,“亚洲四小龙”从此开始陨落。

编辑:巩盼东

01 02 03

关键词:台经济转型出路 红色产业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