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苏轼书写《心经》楷中兼行 不见草率只道虔诚

2016年03月22日 10:00 | 作者:朱绍正 | 来源:新快报
分享到: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对于苏轼的书法造诣,黄庭坚曾给予颇高赞誉。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以自己丰沛的才情、渊博的学识与天然的本性,创造了诸多书法史上的经典,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净手虔书的《心经》。


QQ图片20160322095023


QQ图片20160322095054


■苏轼 功甫帖 雅昌供图


■苏轼 帖子词 雅昌供图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 心经 局部

导赏


宋代苏轼,文人士大夫书画家,集中了宋代书家饱含深厚文化修养的洒脱。作禅诗、画禅画,书作亦如此。字体结构各尽其态,随心为之,行笔中,侧、卧、立、转,十分随意,但又不失法亦不失淳雅,没有唐人那种奔放激越,一切波澜皆化为澄碧,可称为“尚意”书风。就东坡居士所书《心经》,撇捺开张,灵动飘逸,不拘一格,楷中兼行,但是不见草率,只道虔诚。


鉴赏人:朱绍正 加拿大华人书画家、评论家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则用诗歌如是表达:“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现出个性和神采。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自然”作为中国艺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体现为追求一种自然天成、无意追求、无目的而又合乎规律的神妙境界。从这种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出发,苏轼在书论中多次阐明对自然天成的审美追求。


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论上,苏轼强调这种直接感受、“无意于佳”“无意于济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信笔有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编辑:陈佳

关键词:苏轼书写《心经》 楷中兼行 不见草率 只道虔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