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变化 大发展 大调整

2016年03月29日 22:21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题:大变化 大发展 大调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新华社记者郝薇薇 吴黎明 冯武勇

2013年早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刚刚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记者联合采访。

这是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元首后首次与中外媒体直接对话。有记者问:“中国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将给中国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什么变化?”

“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主席的回答坚定有力。

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中国同世界关系大调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对变化抱有开放的心态,自信、稳健、富有开创精神。”这是习主席给在场的俄罗斯记者安德烈·基里洛夫留下的印象。

激荡、碰撞、融合,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千年长河里,当下的一幕,无疑最雄浑壮阔。

世界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坐上了主桌”

3月22日,当爆炸声在布鲁塞尔响起,不安的情绪从“欧洲心脏”向四处蔓延。一周前,叙利亚危机迈过5周年门槛,和平与安宁却仍如星辰般遥远。

经济低迷、气候变化、“西方民主”迷思、“新冷战”风险……乱象与危机越来越频繁地成为观察世界的切片,越来越多的分析家将“失序的世界”挂在嘴边。

没人怀疑,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不同以往、错综复杂的世界。问题是,拨开浮云与迷雾,世界的“真相”究竟怎样?

2015年6月,德国阿尔卑斯山小镇加米施-帕滕基兴,七国集团峰会在一座古堡里“悄无声息”地举行。8个月后,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虽然只是一次部长级会议,却成为世界舆论的高光点。G20的热络与G7的式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时代》周刊感叹:“G7领袖控制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G7到G20,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一道“坐上了主桌”。如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重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尽管出现增长放缓与不平衡的问题,前者仍以实现4%的整体增长,高于发达国家2%的增速。而只要它们经济增速高于发达国家,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就将继续处于上升趋势。

二战后风起云涌的亚非拉民族解放独立浪潮在新世纪延续为新兴力量的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正经历着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不会有任何霸权主义强国。权力将会转移到一个多极世界中的一个网络和联盟之中。”这样的断言出现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为白宫提供决策参考的报告里,尤其意味深长。

变局发生在西方与非西方力量对比之间,同样酝酿于国与国的关系之中。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打破了数百年来各大地缘板块相互隔阂的局面。国际社会从“丛林世界”走向“地球村”,谋求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中预言:“21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现在看来,当今世界正在这样的轨道上发展。

中国大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

“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复兴,其影响是深远的,使全球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崛起的论断。

易北河畔的汉堡港是德国第一大港。自1189年开埠,万国船只在此熙熙攘攘。潮起潮落、风起云涌,如今,中国的巨轮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天大约8200只标准箱来自或运往中国,占汉堡港日吞吐量的三分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恰在那一年,德国记者马庭·库摩在汉堡港码头的一艘轮船里举办了一次摄影展。1976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夜,马庭第一次造访中国,用相机记录下彼时中国的样貌。2006年,他故地重游,在同样地点、从同样角度拍摄了一系列照片。

时间的对比强烈而震撼。长安街上,涌动的自行车流被各种款型的汽车取代;黄浦江东岸,寂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光溢彩的浦东新区……现在,马庭正筹划下一次中国之旅,他已迫不及待触摸中国的新脉动。

有人用“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形容“中国奇迹”。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快速的持续经济增长、如此幅员广阔的全面工业化、如此规模庞大的减贫成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说:“正如200年前英美的工业革命使它们得以超越中国,中国的工业革命也将使它赶上乃至超越英美。”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制造国和贸易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国际游客最大来源国……如今,已有足够多的头衔和标签佐证中国的崛起。然而,最意义非凡的发展或许来自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迈过50%的门槛,历史上第一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超过了农村。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标志其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迎来经济结构转折性变化。

曾几何时,这一幕难以想象。2016年2月25日16时许,满载100个标准箱的X8202次中欧班列从中国郑州圃田集装箱中心出发前往汉堡,开启它的第200趟欧洲之旅。

300多年前,当“中国热”风靡欧洲,精美的中国瓷器与典雅的中国式园林走进普鲁士、奥匈帝国的王宫。如今,中国班列、中国制造与中国资本迈向更广阔欧洲天地。大发展的中国与世界水乳交融。

世界重新发现中国——“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有人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今天的世界,争相为中国拍摄“家庭相册”。

2016年春节,一部名为《中国新年》的英国BBC纪录片吸引了世界目光。

无独有偶,一年多前,韩国KBS电视台也推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创下韩国纪录片历史上罕见的高收视率。为了展现“华丽的中国时代”,摄制组走进浙江义乌小商品工厂,走入长江下游致富村,甚至深入中国公司收购的赞比亚矿区……

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不是作为一个繁华但地理隔绝的古老帝国,也不是积贫积弱而被迫开放国门的过气王朝,而是一个阔步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接纳、欢迎中国的崛起,发现它越来越多的“美丽地方”。

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与世界互动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5年3月,英国提出加入申请后,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纽约时报》感叹,美国盟友纷纷加入,更多是因为“全球经济秩序正在缓慢但又确定地趋向认同中国的观点”。

7个月后,伦敦白金汉宫为到访的中国领导人铺上了“最鲜艳的红地毯”,英国首相卡梅伦毫不讳言,他的国家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此后不久,德法两国驻华大使罕见地在中国媒体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声言“德法是中国在欧盟的核心伙伴”。

一直关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吸引过来,它们对中国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它们看到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中国深度反哺世界——“中国正寻求一种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

广袤的东非红土地上,肯尼亚沃伊郡火车站见证岁月沧桑。在100年前英国人建成的米轨铁路上,间隔很久才有一列最高时速约20公里的火车缓缓通过。

百米开外,由中国企业承建、客运时速120公里的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正在快速铺展。这条占据东非铁路网咽喉地位的国际干线,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工程之一,也是肯内亚近百年来新建的首条铁路。

“蒙内铁路将改变整个国家,我们对此充满期待”,26岁肯尼亚女工程师萨拉·蒙比两年前在中国获得电信工程学士学位,如今已是蒙内铁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蒙内铁路每修一公里可以为当地创造60个就业机会,这对就业率只有50%的肯尼亚来说,意义重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以兄弟般的热忱帮助东非国家修建坦赞铁路。如今,中国以更恢弘的气魄与非洲实现共同发展。意味深长的是,某些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扣上“新殖民主义”帽子的西方国家,似乎也开始转变态度。不久前,法国专门任命了一位法中在非合作伙伴关系事务大使。法国《世界报》说,巴黎想搭上“中国-非洲”列车,这种合作“非常诱人”。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狮子论”给世界留下极深印象。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爱的、文明的狮子。”

如今,和平的、可爱的、文明的“中国狮子”不断用共同发展的善意邀约,化解世界对“中国挑战”“中国威胁”的疑忧。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其中最宏伟的计划之一,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繁荣发展与世界各国繁荣发展同向而行的强烈讯号。

“美国主导整个美洲时创造了拉美国家的依附性法则,这种法则导致了拉美国家畸形的发展。而中国正寻求一种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的红利。”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对“一带一路”的解读。

琴瑟和鸣的新世界——“中国是国际体系的贡献者、建设者”

2015年10月13日,北京中南海,成功访美归来的习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外界敏锐地观察到,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规则、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2015年注定因开启全球治理结构性变革的大幕而载入史册。亚投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人民币“入篮”以及美国国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的最终放行,标志着由新兴力量崛起撬动的世界变局进入了由量变向质变演进的新阶段。而其中,中国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力量。

“在过去的200年里,中国先是全球大事件的受害者,然后主要是旁观者。而如今,中国在几十年里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国家……它也必须适应自身的崛起。”英国《金融时报》首席政治评论员菲利普·斯蒂芬斯如是说。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义利观,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与倡议,既是中国调试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因应之举,也悄然改变着“强权即公理”的全球治理潜规则,改变着零和博弈的“冷战型”国际秩序观。

“中国不再只是国际体系参与者,而是一个贡献者、建设者。这是历史性角色转变。”中国国际问题学者阮宗泽说。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两会”后首位到访的外国元首德国总统高克时说:“正如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所说,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就如同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短短一言,主宾共鸣。

从物质力量到思想力量,中国改变着世界。在变革的时代交响中,中国与世界正在共同点亮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参与记者:陈聪、柳丝、辛俭强、冯玉婧、丁小溪、王丙飞)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