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范小青:文学创作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03月30日 14:14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

范小青

范小青

知青经历是宝贵的人生积累

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十多岁的时候,随下放锻炼的父母一起到农村。城市小巷里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大片的土地,看到那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才知道原来世界可以存在很多的不同。

我记得在农村的中学读书时,因为没有鞋,下雨天是光脚上学的。我成年后的手和脚长得偏大,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称,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光脚干农活太多造成的。当时,我年龄小,还不太懂事,对生活的艰苦、家庭的变化,都没有觉得那么可怕。我反而觉得在农村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把我的个性释放出来了。

《赤脚医生万泉和》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中就有我们当年下放农村时的深刻印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农村医疗现状完全是真实的。小说出版时,我请一位画家朋友给我画了几幅插图,就是按照当时我们下放农村院子的形状来画的。

高中毕业以后,我一个人去插队当了知青。在农村前前后后生活了十年,这段经历确实很难忘,也是我写作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写的就是知青在农村的生活。文学可能就是需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res04_attpic_brief


res06_attpic_brief

目光投向新生代农民工

从农村到城市后,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进城农民工。他们怀着美好的向往来到城市,顽强地生活着。这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所以我写了短篇小说《城乡简史》。小说描述了一个有记账习惯的城里人蒋自清,他的一个账本被误捐了出去,辗转到了甘肃西部的王才手里。王才被账本中记的一瓶“香薰精油”弄糊涂了,为了搞清“拇指大的一瓶却要475元的香薰精油”为何物,他举家进城,租住在车库收破烂。车库隔壁的业主,就是账本主人蒋自清,二者免不了打交道,不过他们不可能相认。城市对农民工的理解、关注和帮助到底有多少呢?这正是小说想提出的问题。

后来我又关注到更年轻的一代农民工,最早进城的那辈农民工是他们的父辈。老一辈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很简单,赚钱寄回家造房子、给儿子讨媳妇等。但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不光是打工赚钱,更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一位公司老总给我讲过一个现象:他们公司的保安,每个月的上半月,晚上宿舍里是没有人的,因为月初发了工资,他们就出去下馆子、K歌、看电影。到了下半个月,这些年轻人晚上都在宿舍里闲着,因为没钱了。这说明,年轻的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但却还不知道怎么做。

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关注和帮助?我的目光渐渐扩展到在城市打拼的更多年轻人,尤其是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在城市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如何实现梦想,都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于是,家电安装工、网络维修工、房屋中介等等,都来到我的作品中。我打心底深处关心和关注着这群人,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范小青 文学创作 工匠精神 劳模 文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