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2016年03月31日 09:25 | 作者:金博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通高55厘米,其中头长20.7厘米,身高33.08厘米,全身由65块破损陶片拼制而成。2012年5月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镇大窝铺村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内出土。为考古发掘出土的最为完整、最大的红山文化史前陶塑人像。

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201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进行调查测绘时,发现了一片“怪异的陶片”,显然,这不是普通的陶片,而更像是筒形器的残件,这也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特别注意。

于是,考古队员们加快了寻找的步伐,经过几次挖掘,一个长、宽均约3米的房子基址被发现,最终,发掘出土的65块陶片残件,在10天后被拼接到一起,一尊红山文化的陶塑整身人像显露了出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人像非常写实,其头戴平顶冠,深眼窝,大眼睛直视前方,眼球外鼓,鼻梁高而直,双鼻孔通透,方圆脸,锁骨突出。从整体看,人像为坐像,身体前倾,头部脸部神态逼真,这也是目前考古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整身、盘坐、口呼状陶塑人像。

据考证,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似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他的出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崇拜信仰体系,特别是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5000年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这尊“超写实”整身陶塑人像的出土,为学界揭开了红山文化古文明的神秘一角。

此前,红山文化晚期究竟有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红山文化陶塑人像作为重要考古实证,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已正式进入文明社会。

而陶塑人像戴冠、盘髻、佩帽等显示身份地位的服饰,证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形成了等级化的社会分层。虽然目前在红山文化晚期尚未发现明确的城市、文字和金属器,但红山文化陶塑人像可以证明红山文化晚期已正式进入文明社会。

据了解,人物塑像在史前考古发现中非常罕见。在此之前,只有东山嘴出土的小型陶塑孕妇像、牛河梁女神像、三星堆人像及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的玉人等。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表明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先民们已具有美术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逐步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红山后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史前遗存。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辽宁省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进行发掘,其发现中包含了红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的遗存。

从20世纪30年代起,红山文化的相关遗存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尹达在其专著中专门分析了红山后遗址,并正式提出了“红山文化”命名。这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由此正式被确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发现,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学界由此提出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的课题,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仍然不断有新的收获。在田野考古方面,敖汉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赤峰魏家窝铺、上机房营子遗址、朝阳小东山遗址的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现。而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发现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期红山文化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如今,围绕红山文化陶塑人像身上的很多谜团还没有答案,如陶塑人像摆放的位置及用途、身份、口部动作的含义等,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这些谜底将逐步被揭开。文/金博文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陶片 红山文化 陶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