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江安“雷锋夫妇”的慈善路(组图)

2016年04月06日 14:33 |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
分享到: 


江安县江安镇四社区梁安伯、王道伟夫妇的家里,收藏着72张票据。这些票据见证了他们30年来的慈善之路:1985年至今,夫妇俩为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30万元左右,被誉为“雷锋夫妇”。近日,笔者走近这对夫妻,聆听了他们的感人故事。

230889.jpg


三十万捐款“雷锋夫妇”爱做好事

1985年5月,远在青海省茫崖石棉矿的梁安伯接到老家四叔打来的电报——老家江安县底蓬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乡亲们受灾惨重。接到电报的梁安伯心情沉痛,难过得直流眼泪。45岁的梁安伯离开家乡已经25年,但是他一直不忘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好好读书,学点本事,要做好人,一辈子做好事。现在家乡有难,岂能坐视不管?

梁安伯和妻子王道伟商量,决定向家乡捐款1000元、粮票1000斤,这笔捐资在当时可以购买1万多斤大米。夫妻俩那时每月领取工资200多元、粮票60多斤,养育着4个孩子。“给家乡捐了资以后,家里只剩下80元钱。”梁安伯清楚地记得。

夫妻俩的善举在家乡引起了轰动,老百姓奔走相告,当地党委、政府还专门向他们发来致谢的电文。多年后的一个春节,回家乡的梁安伯偶遇同乡一位老友,老友握住梁安伯的手激动地说:“梁老哥,还记得吗?1985年家乡洪灾,你寄回来的钱和粮票我也分到了哦!你可是帮了大忙啊!”

这件事给梁安伯的震动非常大,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不正是父母要求的做好人、做好事吗?他决定,尽己所能多做一些公益事、小善事。妻子王道伟非常赞成,并表示全力支持。从那以后的30年来,夫妻俩热心慈善公益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至今已经累计捐出善款30万元左右。

在梁安伯家中的书柜里,静静地躺着72张 “慈善票据”,一张张票据见证了夫妻俩的慈善之路:为灾区捐款、为学校捐款、为贫困孩子捐款、为孤寡老人捐款,修路建桥捐款……这些票据摆放在一起,足有3米长。

230888.jpg

“收藏这些票据,不是为了炫耀什么,我从小就有这个习惯,生活中每一件有意义的东西我都会保管起来。这些票据,我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传承给子女和儿孙,让他们也要接力做好慈善公益。”梁安伯坦言。

三十天苦干建成竹海“佛”字景观

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蜀南竹海内,有一处很有名的景点——仙寓洞释迦牟尼卧佛,与卧佛遥相呼应的是对面悬崖峭壁上雕刻的巨大“佛”字。这个巨大的“佛”字,是20多年前,梁安伯夫妇花费1个多月时间建成的。

1995年,已经从青海返回老家居住的梁安伯夫妇接到江安县旅游管理局邀请,参与蜀南竹海国家级风景区内释迦牟尼卧佛配套的 “佛”字工程,给风景区增添一处人文景观。夫妇俩二话没说欣然接受邀请,承担了雕刻“佛”字的全部费用和工作。

当时景区交通不便,运输所需材料全靠人工,雕刻“佛”字的猴子岩十分陡峭,施工难度相当大,但梁安伯夫妇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他们雇请了20多名工人帮忙运输材料,雕刻“佛”字。梁安伯夫妇干脆搭起帐篷住在了工地上,梁安伯白天和工人一起运材料,晚上琢磨怎样将“佛”字刻得完美。王道伟当起了厨师,每天为工人们烧菜做饭。

为了营造 “人在佛中佛、人在福中福”的意境,梁安伯坚持在20多米高的峭壁上选址雕刻。梁安伯和工人们一起沿着峭壁,搭建了近30米高的脚手架,达到雕刻“佛”字理想的高度。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梁安伯攀上脚手架,怀着激动而虔诚的心情,亲自写下巨大的“佛”字模型,为工人后期雕刻作好铺垫。经过30多天的苦干,高10米、宽8米的巨型“佛”字终于雕刻成功。虽然花去了夫妇俩全部的近6万元存款,但他们觉得异常欣慰。

此后每年,夫妇俩都要自己购买油漆,雇请工人对崖壁上的“佛”字进行维护,直到景区划归宜宾市统一管理为止。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巨大 “佛”字的来龙去脉了。梁安伯夫妇几乎每年都要到蜀南竹海去游玩,看看“佛”字,他们都是自己购买门票,从未向景区提出任何要求。

上万里奔走烈士事迹重见天日

每逢清明时节,在江安县底蓬镇梁伯隆烈士纪念碑前,前来瞻仰悼念烈士的人络绎不绝。但是,鲜有人知道,为了恢复梁伯隆烈士名誉,梁安伯曾为之奔走三年,行程上万里。

梁伯隆是底蓬镇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参加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后,在重庆、成都先后创办了重庆高中、西南学院和西南大学,广泛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培养革命人才。1930年10月31日,梁伯隆在成都被国民党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文革期间,梁伯隆烈士的资料被损毁殆尽后,他的经历和身份受到质疑,英魂含冤黄泉,梁伯隆家属的相关待遇也被取消。

听闻此消息的梁安伯寝食难安,他毅然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梁伯隆烈士的革命事迹,告慰烈士在天之灵。那时梁安伯在青海省茫崖石棉矿上班,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一年只有1个月的休假时间。1975年起,梁安伯利用宝贵的休假时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奔走。他先后去往上海、江西、重庆、成都、北京等地,走访梁伯隆烈士曾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查阅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的有关资料,并将收集整理的材料提交给国务院信访局、四川省委组织部等。

三年中,梁安伯行程上万里,一点一滴把梁伯隆烈士革命的足迹串联起来,其间经历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梁安伯清楚地记得,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面对着陈列柜中20多万份革命烈士资料,梁安伯要在其中寻找梁伯隆的资料,简直就是大海捞针。但是想想家乡父老的重托,梁安伯很快沉下心来,一本一本地翻,一册一册地看,不漏掉一丝一毫的线索,实在没有力气了,他就坐在地上继续找。然而辛辛苦苦地寻找,换来的却是一无所有,假期也快结束了,梁安伯不得不赶回单位。单位的同事知道后,有人为梁安伯竖起了大拇指,更多的同事却好言相劝:“你都去了那么多地方,一点收获也没有,这下死心了吧!”面对大家的好心,梁安伯淡然一笑。妻子王道伟鼓励他:“别泄气,你做的是一件大事情,我支持你,家里的4个娃娃我会照顾好。”家人的支持胜过一切,梁安伯将一切质疑声抛在脑后,继续利用节假日为烈士奔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中组部确认梁伯隆系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是革命烈士。民政部追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获知消息后,梁安伯热泪盈眶,底蓬群众自发买来鞭炮燃放庆祝。

三十年坚持家族传承“好人精神”

已经年过七旬的梁安伯夫妇如今住在江安镇四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走进他们居住的小区居民楼,顺着楼梯而上,地面干净整洁,扶手没有灰尘,与印象中的老旧小区不太一样。和梁安伯夫妇同楼的邻居们说,这都是梁安伯夫妇的功劳:平时夫妇俩义务清扫楼梯,每年春节前,他们要请人彻底打扫楼道卫生。夫妇俩还出钱把整栋楼路灯全部换好,为大家安装了防盗门。在夫妇俩的影响下,大家渐渐变得自觉起来,爱干净讲卫生,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小区越来越温暖了。“事情虽然小,只要是好事,我们就应该多做,应该常做。”说起这些事,夫妇俩异口同声。

从2002年起,梁安伯连续担任三届江安县政协委员,他累计写了近100件提案,全部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县城区东风路,一度泥泞不堪,连路灯也没有。梁安伯撰写了关于硬化东风路并安装路灯的提案,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安装路灯颇费周折,如果安装新的路灯电杆、线路,需要数十万元,短时间无法实现。梁安伯获悉后,建议有关部门先安装简易路灯,在原有的线路上搭线、电杆上安灯,结果只花了几万块钱。如今,这条街不仅安装了崭新的路灯,路面也进行了黑化。梁安伯撰写的提案70%得到组织认可立案和回复,他也两次荣获优秀提案奖。

2005年,“宜泸梁氏家族委员会”成立,包括4000多户2万余人,梁安伯被推选为族长。在他的倡议下,家委会成立了互助基金会,每年都要筹集善款用以资助大学生,帮助困难户、病人、贫困老人等等。与此同时,家委会每年还要组织评选五好家庭、先进模范,鼓励大家崇善乐德。长宁梅硐的梁美是受资助者之一,患癌症晚期的梁美家境贫寒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在梁安伯的倡议下,互助基金会为梁美共筹集了11000元的善款,让无助的梁美感受到了来自同族同胞的温暖和关怀。

今年清明节的清明会上,梁安伯夫妇带头捐了1000元,互助基金会共收到捐款2万多元。据统计,互助基金会累计捐款28万余元。

梁安伯夫妇的四个子女大学毕业后,他们中有审计师、教授、高级工程师,也有下岗创业的,但是他们始终牢牢记住父母传承下来的家训:好好读书,学点本事,要做好人,不做坏人,一辈子做好事,不许做坏事。每年,四个子女都要专门拿一笔钱给父母,用于支持慈善公益事业。“这一点让我们觉得特别欣慰!”梁安伯夫妇喜悦地说。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雷锋夫妇 慈善 公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