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那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二)

2016年04月07日 10:1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周学熙(左)和杨振声(右)

周学熙(左)和杨振声(右)

山东大学校训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1864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蓬莱创办了一所蒙塾,后改为“登州文会馆”。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型大学之一,它的创建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开启了近代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登州文会馆培养的学生,不仅成为后来京师大学堂等学府的西学教习,更为重要的是,1901年,登州文会馆赫士馆长带着他的师生,帮助筹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京外官办高等学府———山东大学堂。

学堂开设之始,首任总办周学熙就急时势之所需,在办学理念中开宗明义道:“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列强环伺、国困民贫的危急时刻,这一理念,一扫“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直接将兴教求学与国家富强、民族安危密切联系在一起,也让山东大学堂在起步之时,就禀赋了胸怀天下、敢于承担的精神基因和浩然之气。

国立山东大学时期,中国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国力不振。面临民族大义、生死存亡的时刻,每一位山大人都在思考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中国。先是主持校务的杨振声先生用“以学术增加人类的幸福”为宗旨,勉励教员和学子积极投身救国运动。再是赵太侔校长延续杨振声校长时期“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打破门户之见,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彼时,连大学都没有读过的沈从文先生,即被聘任为该校教师。同时,他时刻以“供给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己任,引领山东大学在漫漫教育救国路上,上下求索,艰难前行。1931年,应全国乡村建设运动发展所需,开设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1932年,应社会对科技人才之需,学校增设工、农两学院;1935年,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学校又增加了水利、路政等学科……

山东大学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凝练形成于山东大学2001年百年华诞之时。“学无止境”,意出儒家经典《礼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是说人们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修为和学识还有不足之处,以此勉励自己精进求学,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后来学者将此意提炼为“学无止境”,成为修身为学的至理名言。

“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也有回答,那就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之气。

校训精神中源自经典的这份厚重,让每一位山大人都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体现了“为学”、“为人”的基本要求,彰显了山东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山大人都应遵循的价值尺度。文/程晓峰

(本版文章选自《大学之魂——中国大学校训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刊用时有删节。)


【相关链接】

那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一)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著名大学 校训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