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那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三)

2016年04月14日 09:1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创新

竺可桢(左)和路甬祥(右)

竺可桢(左)和路甬祥(右)

浙江大学在其百余年悠久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求是创新”的校训,这四个字深深地铭刻在浙大学子的内心深处,谱写了浙江大学辉煌历史和光明前景的动人乐章。

浙江大学创建于晚清国人图强变革之际。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了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它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求是书院创建之初,就以“求是”二字为办学宗旨,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1928年,求是书院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中华民族的元气和文化火种,与当时中国众多高校一样,浙江大学开启了可歌可泣的西迁办学历程,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区,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的遵义和湄潭,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西迁的历程对浙江大学具有无比特殊的意义,为浙江大学精神的进一步沉淀和升华提供了孕育之所。在西迁路上,浙江大学曾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山(今宜州)办学。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举办的开学典礼上,做了题为“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竺可桢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的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二字为校训。随后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提议,以“求是”作为浙大的校训。1946年秋,浙大结束西迁,返回杭州继续办学。

那何谓“求是”?在广西宜山办学时,竺可桢在一次题为“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对“求是”进行这样的阐释:“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竺可桢还举了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孙中山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例子来阐明“求是”的重要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中,浙江大学在“求是”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开拓创新的新面貌,进而形成“创新”的校训。在浙江大学建校95周年之时,时任校长路甬祥院士指出:“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路甬祥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浙江大学为什么要以“创新”二字为校训做详细的说明,又从逻辑上对“求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从此,“求是创新”成为新时期浙大学子的学习指南和座右铭。文/吕勇

(本版文章选自《大学之魂———中国大学校训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刊用时有删节。)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校训 著名大学 中山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浙江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