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钟情于京味 三画“傻骆驼” 《骆驼祥子画传》再版背后

2016年04月21日 08:58 | 作者:孙燕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孙之俊先生对于《骆驼祥子画传》的重视,不亚于老舍先生当年的文学创作。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曾经三次用画笔表现老舍先生这部不朽的名著。1948年《平明日报》开始连载;1951年,上海华东书店出版发行单行本。而创作于1962年的第三次,惜憾毁于“文革”,最终未能出版。

一九四八年版《骆驼祥子画传》

一九四八年版《骆驼祥子画传》

作为中国漫画、现代连环画发展的开拓者之一,孙之俊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着密集的连环画漫画创作,用近乎“漫画日记”的形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最及时的反映。而他对于《骆驼祥子》的热爱,也表现在一笔一画之间。

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骆驼祥子画传》,迄今已经10年。时光荏苒,2016年,孙之俊先生的女儿孙燕华在资料整理过程当中,又发现了诸多《骆驼祥子画传》相关内容。

在孙之俊先生仙逝5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孙之俊之女孙燕华女士讲述其父在《骆驼祥子画传》创作中的“几件小事”。

记忆里的北京

1950年12月5日父亲写了《骆驼祥子画传》的前记,文中说:“远在十年以前就开始试着给祥子作插画。”那就应该是在1940年,也就是祥子的故事发表的第四年(1936年9月《骆驼祥子》开始在《宇宙风》杂志连载),他就开始以祥子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创作。

眼下,我手头保存着一张父亲最后一次画祥子时的创作草稿,稿纸的左上角清晰地写着“1962年”。这就是说,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总是不断地思考、创作着这部名著。

这是一件非常引人深思的事情。

为了再版连环画,我反复研读了原著,反复琢磨了每一幅画面。面对着手头的两个版本,面对着画面上的人物、环境、动态、表情、追寻着书中的文字描述,我总是不停地问自己,父亲为什么这么画?为什么又进行了改动?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存有不少父亲画的北京景物水彩写生:北海的桥、颐和园的船码、荒凉的陶然亭窑台、西直门外的高亮桥、西山的香界寺……他也画过大量的人物写生:胡同里卖驴肉的老者、拉洋车的大爷、城门洞卖西瓜的小贩、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北海滑冰场上的少女……有的是速写,有的是国画,有的是漫画,还有的创作为油画。

在我出生之前的1943年,父亲买了复兴门里柳树井的一块空地,盖起房子。他把工人施工干活的场景和动态都拍成了照片:淋灰膏的、择麻刀的、挑砖瓦的、砌墙的,还有独轮手推车、脚手架、运灰的马道等等,足足存了一本。小时候,我特别爱翻这本相册,总是指着问,这是在干什么?那是在干什么?长大一些我才明白,这,都是他积累的素材。以画家的视角,记录人生、社会,他认为这是一种使命。

父亲没有停留在这一步上,他很聪明地把大量的对北京人物的速写、对古城景物的写生、对民俗生活的印象,依托在了“祥子”的故事之中。让那些在他的头脑中积累起来的、无名无姓的、散乱的人物和场景,借助于祥子、虎妞、刘四爷和他们的故事,串起来,给他们以灵魂,让他们真实地出现在画面上,再现给读者。

那些散乱的素材经过父亲的组合有机地活了起来,从人物的形象、表情、动态、衣着、房屋、桌椅、板凳、茶壶茶碗……都以故事情节为连线,结构出一个个充满了“京味”的画面,忠实地、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那个时段的生活。

我想,父亲也和老舍先生一样,生活在北京,深爱着北京,洞悉这里人们的灵魂和情感。书中的人物始终活跃在父亲的心里,总能引起他的眷恋与共鸣,才使他不断地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他是个画家,用自己的画笔把这种爱表现出来,应该是他极想做的事情。这应该也是他用20多年的思考和追求,完成一个题材创作的原因和意义。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骆驼祥子画传 再版 傻骆驼 孙之俊 北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