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汪晖漫谈阅读:读书与治学

2016年04月25日 11:15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本报就阅读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汪晖先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著名学人,也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就阅读问题,汪晖委员结合自身治学与阅读的经历,做了深刻而广泛的阐释与解读。

汪晖

汪晖

汪晖部分著作

汪晖部分著作

阅读关乎思考与修养

学术家园:汪委员,您好!我们知道,您的阅读和治学涉及古今中外,在您看来,古今中外有哪些比较好的阅读传统和经验值得借鉴?

汪晖:谈到有关中国古代的阅读,我们可能经常讲到诸子百家、宋明理学等传统经典。春秋战国时因为不同政治中心同时出现,不同学派之间发生论争,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宋代也有很多的思想辩论,在不同门派之间、儒释道之间以及儒学内部等,这其中,经过不断的论争、历史的积淀之后留存下来的思想,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被传颂。除此之外,有几个值得提及的传统,一个是古老的史传传统,在汉代之后,这一传统有了巨大的发展,是一个宝库;另一个就是从《诗经》开始的源远流长、富于变化的文学传统;再就是从古印度传入并逐渐中国化的佛教传统。在西方社会,像古希腊悲剧、古希腊神话等,人们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这部分内容在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也会涉及。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因为任何社会的阅读都有它的基础性阅读,而经典阅读是形成你的社会认同、思想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那么经典怎么读?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以历史的态度去读,深入文本的细微末节,体会古人或现代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经典不是教条,经典应该是“活”的,你要思考它与当代社会之间有着什么关系,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推动的,经典始终处在经典化的过程中,阅读经典就意味着你要把其他的书排斥出去,这个经典化的过程和阅读的边界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挑战。比如在中国,除了阅读孔孟老庄之外,你要思考其他民族和其他文明的经典要不要阅读,要放在什么范围内去读?同时,带着历史的眼光去阅读,也就是在比较之中有所选择和批判,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历史上的经典阅读皆是如此。要从历史出发,深入理解历史生活本身,真正将经典历史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学术家园:从古今中外的经典到今天网络时代纷繁芜杂的碎片式信息,如何深入地阅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此您怎么看?

汪晖:过去我们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构造里,今天我们处在全世界都在密切联系的网络化时代,所以辨别作品的好坏,需要知识和素养。实际上今天的阅读,是比过去更加困难的,在今天这样广阔的范围内怎样深入阅读?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个人的一生,除了一般意义上童蒙时代的阅读,对于成熟的成年人来讲,将阅读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永远是最重要的。阅读需要打破边界,因为生活是没有边界的,你总是要带着对当代的活的问题的再思考去阅读历史,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很复杂的过程,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什么意思呢?比如你为了解释今天的现实,要去阅读很多书,但是如果急用现学,难免就成为实用主义的阅读,而实用主义阅读恐怕很难真正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因为它只是为你所用而已。所以一方面,阅读帮助你理解现实,但是对现实理解的深入反过来也要求你把阅读更加历史化。所以也可以说,阅读总是有所为,但又要无所为,就是不要过于功利性。

阅读永远是个人的,既是自我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它完全是依靠自己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别人的帮助、教学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的思考习惯,阅读最终是和独立思考连在一起的。

除了思考之外,阅读还关乎人的修养、品位、趣味和人格。比如你是古典文学出身,后来又学了戏剧,你的素养未必马上专门应用于你现在的工作和对现实的思考,但是作为人的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总而言之,我们将其称为“教养”的过程,对于一个社会文化品位的形成,有时这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阅读不但培养了我们对自然、感情、文化、社会、政治的态度和判断,也能够提高我们对那些未必与我们直接相关的事情的敏感,对他人的状态的关注等等。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汪晖 全国政协委员 阅读 读书 治学 世界读书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