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行乞配“司机”警醒爱心成“财路”

2016年05月05日 11:25 | 作者:司马童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近日,网友“猪八戒--陈”发微博称,她发现福州南后街达明路口的一对乞讨者竟然有车接送。网传照片显示,一辆“皖K”牌照的商务车停在人行道上,一名身材矮小的依姆坐在一辆推车上,起初另一名依姆在照顾她,接着又有一名依伯出现帮忙将身材矮小的依姆往街上推。该网友表示,平时经常碰上这名行乞者,如今看到她还有司机接送,这让她很意外。(5月3日《福州晚报》)

“司机+保姆”居然成了一名行乞老太的“标配”!福州那名网友的意外所见,看起来着实会让街头的一些乐善好施者感到惊诧和郁闷:原以为自己的爱心施舍,是帮助了这个社会的困难和弱势群体,结果却发现,这可能是人家一条职业化经营的特殊“财路”。假如对这样的“帮助”不作反省,岂非助长了消费爱心的好逸恶劳?

应该说,对于城市街头的“行乞一族”,未必要用“赶尽驱光”的管理思维以求苛刻美化。即使有些“聪明”角色,愿意搭上人格尊严来“职业行乞”,包括为具体“表演者”配上“司机”和“保姆”的一条龙服务,要说也称不上“罪孽深重”、“令人发指”。毕竟,行乞和施舍,完全是一个愿乞、一个愿给,倘若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谨记了“乱给钱或许在助财路”,那才可能让“职业行乞”骗取爱心的机会越来越少。

行乞配“司机”警醒爱心成“财路”。福州网友的偶见内幕,至少给了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两方面的警醒。一是街头施舍、尤其是扔钱行善,并非都会成为“爱的奉献”,也有可能被人滥用了同情心,进而助其“发家致富”;再一个是,对于那些“组织严密”的行乞团伙,有必要循踪觅迹、顺藤摸瓜,查查其中是否存在控制他人沦为赚钱工具的不法行径。事实上,新闻媒体也屡有爆料,有些“行乞老人”或“可怜小孩”,往往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

“司机+保姆”的行乞老人,说意外也不意外——如果真的来钱容易,就当然有可能成为一些人“专注开发”的职业营生。所以,看到街头那些示弱示惨的乞讨之人,人们最好还是能够有所自醒,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各地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自愿前往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都能获得符合要求的食物和住处,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的还会提供车票。那么,就算有人真想帮上一把,送些食物也好过单纯给钱。

行乞配“司机”,倒也不是说爱心需吝啬。由此我想,假如“车接车送”的行乞老太,换成了杭州那位曾经备受关注的“鞋垫奶奶”,人们又岂会产生“献错爱心”的不快之感。去年底,杭州一位93岁的老奶奶在网上火了,当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热传一条消息:“……这么冷的天,如果你正好路过庆春路娃哈哈美食城下面,请停下来买几双她做的鞋垫吧!”结果,老奶奶一出摊,就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住了,很多人都拿着50元、100元买一双鞋垫,不少人直接将钱塞到了老人手里。尽管事后证实,老人并非因生活困苦而出来卖鞋垫,但却少有人认为是“上当受骗”了。

同是街头老太,一个可以为了“闲不住”卖鞋垫而引得“爱心抢购”,另一个在没有违法的前提下,也应允许其配备“司机保姆”而求取施舍。这里的区别仅在于,为了自己的爱心不被设局消费和滥用,人们最好还是能够多些警醒,尽量体现有地放“施”,从而既不在助推爱心上“因噎废食”,也避免那种真相大白后的“恶心反胃”。(司马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乞丐配司机 职业乞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