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

2016年05月26日 10:27 | 作者:朱昌俊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杨绛写的是大历史,写法却极其个人化。借用钱锺书的说法,杨绛写的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历史,恰恰离不开这些小点缀、小穿插。

杨绛先生去世,朋友圈刷屏。有人说,突然间好像每个人都跟杨绛先生很熟。有人说,这样的嘈杂,杨绛不会喜欢。而最令人气愤的,莫过于几段与杨绛无干、冒用她的名义的鸡汤话大肆流传。

我们早已习惯纪念名人,却忘了如何纪念一个知识分子。我们知道如何歌颂一段传奇爱情,如何把格言做成图片供人转发,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一个认真读书、思考、写字的人。

杨绛的身份是多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员,以及“钱锺书的妻子”。公众对逝去名人的纪念,本就各取一瓢饮。通俗地说,每个名人都注定“被消费”。处世平淡如杨绛者,即使对此感到不快,谅也不会深责。为一个知识分子找到合适的位置,与其说是公众的责任,不如说是其他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知识分子地位的尴尬并不是新鲜事,也无须埋怨商业大潮对知识尊严的侵蚀。杨绛最重要的两部原创作品《洗澡》和《干校六记》,写的就是知识分子艰难适应新环境的历史。从杨绛记录的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令人感怀深切。

孟子说“知人论世”,谈论知识分子更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虽然杨绛常说自己只在“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但她的身上和笔下早已烙刻上深深的时代底色。

知识分子之所以有被纪念的必要,是因为我们相信知识的力量。用体力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的尝试,早已宣告失败。正在重新赢得共识的信念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超越思考、自由发言,对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转是必不可少的。

杨绛写的是大历史,写法却极其个人化。借用钱锺书的说法,杨绛写的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历史,恰恰离不开这些小点缀、小穿插。因为历史从来不止是数据统计和大事记,人的感受与情感才是历史的血肉。

有人责怪杨绛没有利用自己晚年的身份,更直接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杨绛确实很少有金刚怒目的时候,这与她恬淡避世的性情有关。但首先要知道,杨绛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心之责,比如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10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资助困难学生。

还要知道,知识分子并非活动家,知识分子和每个人一样,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杨绛之为杨绛,并没有妨碍他人成为自己。每个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立场、观点而苛责别人应当去成为某种人,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准。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斯人已逝,有必要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纪念这位百岁老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杨绛 去世 钱钟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