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艺术真实应立足于历史真实

城市雕塑不该有“昭君牧羊”式的嫁接

2016年05月26日 11:01 | 作者:周友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在不少领域,嫁接术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艺术领域而言,以逗笑为主的相声节目,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撮合”在一起,就非常有趣。比如,有名的《关公战秦琼》 ,就很典型。但有的艺术嫁接则显得不那么适合。日前,有学生发现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的“昭君牧羊”雕塑违背历史常识。虽然有关部门回应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但笔者想说,城市雕塑这类张冠李戴的做法,着实不可取。

昭君牧羊

昭君牧羊

“昭君抢了苏武的‘饭碗’ ,自己牧起了羊。 ”这样的艺术嫁接是否得体?看看网络舆论的反响便可见一斑:“神的逻辑,不久后诸如此类的‘西施杀鸡’‘貂蝉遛狗’‘贵妃梦蝶’的塑像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雾都每个角落,成为山城的独特风景。 ”网友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艺术真实应立足于历史真实。

客观地说,艺术家的确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创造作品。但问题在于,一旦艺术创作以历史为背景进行,就不能不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既要把历史艺术化,又不顾历史逻辑,这样的“张冠李戴”花样则是对历史人物低俗的误读。纵然这样的作品看起来美观,然而因艺术真实含量不足,也不能看作好的艺术作品。雕塑艺术作为供人展览的静态艺术作品,如果篡改历史,或者以想当然的方式创造历史,这样的作品新奇归新奇,怎奈失去了史实基础,只能悬在半空,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就逊色许多。

作为城市雕塑,在选题阶段,有关部门及创作者就应该审慎待之。遗憾的是,“昭君牧羊”雕塑“上线”数载却一直没被发现“破绽” 。此外,城市雕塑与艺术家个人工作室的私藏作品不同,后者可以“我行我素”进行创作,包括把昭君和苏武进行角色换位,而城市雕塑体现的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只有那些既富有审美价值又尊重历史逻辑的作品才适合在公共空间公开展示。混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创新比历史真实更重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借此,笔者以为,更应引人思考的是“昭君牧羊”一类的雕塑在我们当代的城市建筑文化里,为何比比皆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艺术领域 城市雕塑 昭君牧羊 嫁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