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云中君和大司命”的遐想

2016年06月02日 08:25 | 作者:林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傅抱石与郭沫若

郭沫若对屈原的研究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在日本留学的傅抱石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识,并成为挚友。二人除了探讨书画史论以外,文学也是重要的共同语言,其中屈原及其作品,更是二人兴趣的焦点。

全面抗战爆发后,二人辗转至重庆,1942年,郭沫若以创作话剧《屈原》激励抗战,鼓舞群众。这部大型历史剧是由1942年1月2日开始创作,至11日正式完稿,只用了10天。

完成后约三个月,即1942年4月3日由中华剧艺社负责,在重庆市中心的国泰戏院公演。该剧将屈原描绘成一位敢于抗争强暴入侵者的英雄,一个敢于用死来维护尊严的勇士。《屈原》的公开演出,令众多的爱国青年热血沸腾,深受鼓舞。更是激起了傅抱石的强烈共鸣。他当时也以绘画的形式,共同唤醒国民的抗战情绪与民族精神。

同样在1942年,傅抱石的壬午画展在重庆举行。这次画展对于傅抱石而言意义非常,其总计展出画作百余幅,其中大量与屈原和《楚辞》相关,同样也是紧扣时代的文化宣传。在傅抱石的创作过程中,郭沬若的《离骚今言译》和其它著述成为傅抱石塑造屈原形象的借鉴,自此之后,屈原形象及其辞赋意境开始成为傅抱石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如果说,抗战时期是郭沫若与傅抱石二人创作屈原题材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尼古劳斯·哥白尼、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斯、古巴作家何塞·马蒂四位文化名人,决定在莫斯科举行和平大会的消息,则让傅抱石与郭沫若迎来对屈原研究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1953年6月,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在《九歌·解题》里写道:“……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少司命》(这两位都是女神);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云中君)、《河伯》(河伯追求洛神)……”这种解读,也让原本为祭祀神灵时所唱的《九歌》,变为描述人世间的“神曲”。

“不论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是画中具体描绘的内容,傅抱石无疑是以《屈原赋今译》为蓝本,创作了《九歌图册》及两幅同名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杭春晓认为。这也就是说,傅抱石有关“云中君和大司命”主题的几幅美术作品均与郭沫若对于屈原及其《九歌》的研究与创作有着直接关系。

1954年2月14日,傅抱石在致郭沫若的一封信中曾说:“数月来除研究工作之外,创作方面为《九歌》之经营,系以我公译文(《屈原赋今译》)为主,从形象表现,唯公译最好设计构图,已完成七幅”。

当然,再创作的表现形式,让作者有了更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此之前的云中君,在诸多研究和创作中,都将其考证、表现为男性,如宋佚名《九歌图》、元张渥《九歌图》,而郭沫若则将其考为女性。这样的考证结果,令熟知历史的傅抱石非常纠结,不过,他还是最终选择《屈原赋今译》:“约自去冬起,遇暇即执笔为之,全部形象均以《今译》为依归,中间亦曾多次遇到困难(如大少《司命》、《云中君》、《国殇》等章),揆之旧图,出入实多。拙作除《东皇太乙》外,均作年轻人形象,盖几经揣摩尊译精神,未审当否耳?”他在1954年10月23日给郭沫若的一封长信中如是说。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云中君和大司命 遐想 傅抱石 屈原 传统中国文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