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医养结合,当前应该着力于什么?

2016年06月22日 09:51 | 作者: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6-06-22zx701_P_1_409_554_1359_1133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同时,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达到4023万人。如何满足老年人群的照料需求,国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今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相对于需求,我们的公共资源还非常有限。如何尽快实现医养结合?17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召开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给出建议。

政府社会应主要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保障

“世卫组织致力于在每个国家推广健康老龄化的行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扮演领导角色。”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副代表马丁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甄炳亮介绍,“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整个养老服务突飞猛进的时期,逐步明确了政府、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个体共同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目标上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现在这一体系中又加入了医养结合。

政府在投入上也是巨大的,甄炳亮说,“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级彩票公益金投入大概有一千亿元。

“然而,老年人群的获得感并不强。”甄炳亮举了几例“怪”现象:从服务效果来看,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农村,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非常多,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而农村敬老院的空床率又高于城市。从服务体系来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是基础和依托,但服务的有效性明显滞后于机构的养老服务。但从机构养老服务来看,我们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医护康复服务能力比较弱,出现有服务能力、价格便宜的“一床难求”和没有服务力或价格较高的“空置率高”。

甄炳亮直陈,我们投入的针对性不强、政策目标不清晰。他说:“我们宏观上的政策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什么概念,我们有2.2亿老年人,我们都要解决他们的养老的问题,但这个目标太大。目前,我们的基本养老对象不清晰,原来民政部门主要管城市的“三无”老人,农村的“五保”老人。我认为,对于养老服务来讲,对象应该进一步清晰到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顾不了的老人才是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保障的核心对象,而不是完全靠身份来界定,需要扭转认识。”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完全失能老人有400多万,如果我们对这部分老人提供养老保障,实际上养老问题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甄炳亮说。

医养结合仍需大量制度安排

74岁的日本老人林谦治也在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他是日中医学协会业务执行理事,他就住在日本的社区养老中心。他说,日本正在从机构养老照护向社区养老照护转变,他认为,建立社区综合护理体系是加强社区照护质量的关键。

甄炳亮也谈到,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三种医养结合模式,其中的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照料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等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服务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人。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策保障不足,“我们养老机构中的医护服务、康复服务不能够纳入医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照料服务等,又缺乏政策和动力。”因此,我们的医养衔接程度还不高。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说,医疗体系中有一个概念,就是长期照顾。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护理院要想做到长期照顾,需要加快学科发展以提高能力。“比如很多老年患者都需要医疗康复,但目前我们的现状是:20%多的省级综合医院、30%的市级综合医院和56%的市级医院不具备医疗康复能力。而且,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自身提供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层级之间缺乏转诊的机制与渠道,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促进康复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已是老年人口大国,但又不可能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进入医养机构,更多的是在家庭。因此,需要健全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建设,开展居家、社区照护培训,对于一些慢病管理,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可以上门巡诊,这样老年人医的问题才能解决好。”李大川说。

同时,他认为,医养结合,这两个体系不一样,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大量的制度安排。

甄炳亮也表示,医养结合的相关职能分散在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政策、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合力。专家学者们都希望这一局面能尽快有所突破。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养结合 失能老人 提供服务保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