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吴鸿:网络时代,诸神退位

2016年06月23日 15:58 |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展览名称“群展”既是指一个群集式的展览方式,同时也是指在“微信群”的特殊技术平台上所发生的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和展示方式。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网络的意义,固然是基于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但是它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其价值堪比文字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


2014102832935443


wl


扯远点,相传发明文字的仓颉“重瞳四目”,上观天文之象,俯察鸟兽足迹之后,分类别异,创制文字。据《淮南子》所记,仓颉造字初成之日“天雨粟,鬼夜 哭,龙亦潜藏”。为何出现这些神异的现象?这说明了,文字的出现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它标志着从“鬼神的历史”向“人的历史”的转 变。时至今日,当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些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的时候,会发现,在他们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中,对于鬼神的描写远 比作为人的历史要清晰的多!这就说明了,文字的出现是人确立自身独立价值的一块基石,也是人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和方向。文字,使人的思维方式开始清晰化, 并随之具有了逻辑性。在这种清晰而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的观照下,人开始把自己异化于鬼神的世界之外。所以,文字成,“鬼夜哭”。

印刷术 的出现,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则是第二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纵观中外文明史,不管是泥版、刻石,还是甲骨、竹简,书写工具的简陋、书写过程的艰难, 导致了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的断续不畅。在那个时代,所谓的“语”与“文”是分离的,因为书写工具的所得不易,以及书写过程的断续不畅,书面语的 形态只能是“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中间留下大量的“语义”的空白,只能靠阅读者自己依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去填补。当然,作为一种语体美学,这也代表着人 类的早期语言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另一种“模糊语感”形态。而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便捷程度,反观中外,不管哪种文明,随着印刷术 的发明,都促使了大量的“话本”形态的出现。当然,所谓的“话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话本是指一种文学形式,而广义的话本语言则标志着“语”与 “文”第一次得以统一。除了那些专门要追求一种“古文”美感的写作习惯之外,文字的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会再顾忌在后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因为技术条 件的限制所导致的艰难程度。反之,所谓白话之“白”,指的是某一种语言的发音方式,故此,在白话的基础上的“话本语言”其不仅仅体现出文字中间的意义逻 辑,还体现出了语音的节奏和韵律。所以,体现出语言和言语之间统一性的白话文的铺陈方式,才真正能适应人类文明形态发展今天所要求的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 周密性。(多啰嗦几句:数年前,一时兴起,写了一篇文言文体的游记,马上有很多朋友建议我用文言文来搞当代艺术批评,曰唯此方能体现出当代艺术批评的中国 价值观。我当时回复他们的是,文言文特殊的“留白”式的语感美学和“模糊”化的语言逻辑,与今天所通行的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现代白话文所要求的 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的周密性是相违背的,所以,试图建立在用文言文的写作方式为基础的所谓的“中式批评”是并不存在的。同年,所谓的“批评家年会”又在斯 时高逼格的“传统文化”的名义下,找来一帮遗老遗少大唱古文体的赞歌,也甚是可笑!)

扯的再远也要兜回来!下面进入正题,要谈网络的问 题了。网络,首先是一种技术;其次,是基于这种技术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再次;是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而这三者的递进关 系,也恰恰说明了所谓网络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形态表征。

当早期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以新闻组的方式来呈现的时候,它除 了基于数码技术和万维网技术的无纸化和远程化特征之外,它还不能真正体现出区别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所谓互联网文化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此时的信息流方向从作 者到编辑、再到读者,在新闻组的表现形态中,与传统纸媒之间并无本质性的差异。

网站“注册用户”以及网页“公告板”技术的出现,使事情 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早期公告板相当于在新闻网页下面集成的“留言板”。这个技术的出现,使读者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那些“无名者”,他们第一次得以以自己 的专属ID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从而使传统的单项式的信息流出现了双向式的“对流”特征。而紧随其后,电子公告板技术(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的正式出现,以及其后的博客技术(Blogger,网络日志,为Web Log的混成词),彻底颠覆了“编辑”的权威。在漫长的传统媒体的时代,“专业编辑”是某种专业标准和意识形态的化身,他们对于作者写的什么东西能被读者 看到,以及读者能看到什么样的东西,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而在BBS和博客所代表的WEB2.0时代中,作者、编辑、读者,三者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模糊了, 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但是,在此时,你制造出来的信息并不一定有人知道,所以,在那个时代中,无名的作者只能靠使用一些 骇人听闻的方式来获取观众。

微博和微信的出现,与此前的博客相比而言,它们是基于社交网络技术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谓社交网络,就是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基于现实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网络化转换,同时,据此为基础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化交往的关系网络。这种社交网络既以个人为中 心,同时也是交叉、多层发生的;你既是别人的中心,同时,别人也是你的中心,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由此,社交网络解决了你发出的声音如何被别人 关注到的问题。也正因为此,所谓“自媒体”也才得以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真正的“众声喧哗”的时代,当任何人都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并传 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时候,也即是传统媒体时代被神话出来的种种偶像需要“退位”的节点。这也是一个群氓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膨胀的时代,它所制造出来的 是一种万物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象,众声喧哗而并无异峰突起。

当自媒体日益成为现实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介,甚至是其自身成为人际交 往的目的的时候,即标志着它已经从一种技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转换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其本 身也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正因如此,当自媒体日益具备了一种意识形态性的时候,它也正在从一种人发明出来的技术性工具,向另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 会文化形态的精神性手段而改变着。而作为一种精神性手段的自媒体,确实是从不同的层面上正在改变着人本身。随着越来越快的网络化生存方式的转变,我们的观 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判断方式也正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艺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和人的生活方式所依托的社会文化环境 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大致的几个阶段:其早期阶段,它是数码化转换之后的艺术视觉形态的传播工 具。在随后的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它的数码化、交互性、多媒体性、程控性,日益成为新出现的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手段。及至今天,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 络环境,一方面是艺术表达的新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必然改变着作为社会人群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艺术家的精神层面诸因素。基于后者,我们想通过此展关注并探讨 广义上的网络文化对于“艺术”的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具体来说,它可能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在自媒体时代,艺术家接受信息的方式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 化?2、在网络文化广泛地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多方面的今天,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受到哪些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3、传 统的“作品”形态在网络社会化的今天,发生了哪些变化?传统的作品展出方式,也即是“展览”的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要讨论的话题。

为了将话题的讨论范围更为集中,同时,也为了将讨论的过程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设定在一个微信群里来展开话题。“群”是今天但凡涉足过网络的人 都绕不过去的一个网络文化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群”是一个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化转换形式;所以,它既有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有现 实人际社区的封闭性和约束性。“群”是生存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一个临界点,所以,发生在群里的讨论既有公共性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私密性。它既可以将一个话题 经由多人的参与使之具备多角度、多视点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将话题集中在某个范围之中。以上,即是我们将本次展览的发生方式和解决形式设定在“艺术国际 群”里的一个理由。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微信群的人数上限是500人,这个限制目前还无法突破,所以,我们还必须要将这个“群”的概念进行放大。也 就说,我们最终设定的游戏规则是:具体的“艺术国际群”仅仅是话题展开的理论基础,而更广泛的因为受到人数限制而暂时不能加入到这个群里的艺术国际网友, 都可以参与这个展览的过程。所以,基于此,本次展览的人数将不设上限!!!

“群”是广义的互联网社区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广泛的网络文 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它也具备了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转型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具体而言,本次“群展”所针对的基本问题和前提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 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2、移动端便捷性所带来的视觉压迫式的信息接受方式;3、多元价值判断所带来的分散式评价体系。所以,本次展览将不预 设特定的主题,没有特殊的标准,不限具体的形式,更多的是想借此呈现出一种艺术网络化的现状。基于此,我们也可以将本次展览的策展动机理解为:借由艺术的 方式,将广义的网络文化切开一个观察的“切口”,并随之呈现出一个讨论的“切片”。展览所用的一个宽泛的主题“云图”,其实也是想借用一个IT术语,将经 由某种机制或算法所得到的结果,通过随机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云图”也寓意着在网络时代,我们每时每刻所接触到的海量的视觉碎片。

编辑:陈佳

关键词:吴鸿 网络时代 诸神退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