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我从“哪里”来

2016年06月28日 16:19 | 作者:伊丽苏娅 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4年,库尔班江的《我从新疆来》正式发行,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现了100多位各族新疆人从家乡走出来后,成长奋斗的故事,这本书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赞赏。库尔班江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锲而不舍地努力,于是有了这部6集同名电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你是我,你最懂得我。”歌声响起,一个个活生生的新疆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有工程师、有商人、有律师,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个普通人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感人,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乐观、向善向上。我在为库尔班江喝彩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什么最能打动人心?真实和真情,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最具有感染力。纪录片所呈现的,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真实,他们努力,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你会感到,这与自己、与身边千千万万的人是一样的,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讲述身边人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困难,共同面对挑战,把这些用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促进人们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把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无形中,一座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各族人民彼此沟通了解的心灵桥梁架起来了。

这两天,我的一位朋友,她来自喀什,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很有学术建树的教授。她笑着告诉我说,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经常问她,电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里面怎么没有你的故事呢?可见,这种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多好啊,这里面只是千千万万个新疆各族人民在内地工作、学习、创业的缩影,相信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

“我从新疆来”,这五个字内涵非常深刻,代表着新疆各族同胞的自信,既有作为新疆人的自豪,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我从新疆来,我要创造出自己的天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展示新时期新疆人的形象。我也从新疆来,1956年,我还不满11岁,来到首都北京,受到很多的关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情怀愈发浓烈。几十年过去,全国各地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拓展,中央强调,各民族要交流、交往、交融,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这个潮流势不可挡,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提升,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才能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我想,纪录片里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感受和思考。

作为一个“80后”的孩子,库尔班江有这样的抱负和责任感,令人感动。为什么他能够做这件事?我想,正是因为他从新疆走出来后,在一个新的天地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了很多,他看到很多跟自己一样从家乡走出来的朋友,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把这些故事展现出来。而由于他这些年感受多元文化,不断历练进步,他有着开阔的心胸,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他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有了责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像库尔班江这样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抱负,他们从新疆走出来,反而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深沉。

我从新疆来,我从北京来,我从江苏来,我从内蒙古来,我从福建来……我从祖国来。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哪怕只是在新疆短暂工作过,都对这片热土有着极深的感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新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新疆。去年,在新疆和田,我见到了北京广安中学的援疆教师薛献军。2008年9月,她作为第6批第1期援疆教师来到新疆墨玉县二中支教,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年期满后,那些活泼可爱的少数民族孩子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牵挂,2013年,她再次回到了牵挂之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她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种认可加深了她的成就感,可见,认同是双向的,有感情的,也是能打动人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把大家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交流、交往、交融的大潮中,我们期待着能早日看到《我从新疆来》纪录片的第二部、第三部,我希望有更多活生生的故事人物来诠释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

(伊丽苏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



编辑:陈佳

关键词:我从“哪里”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