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我与《我从新疆来》

2016年06月28日 16:26 | 作者:佟丽娅 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从新疆来》这部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的纪录片终于播出了,我作为演员和联合出品人,看到了一路走来的不易,库尔班江导演用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心,为所有参与这部作品的人书写了一份梦想成真的自豪,为看到这部作品的人展示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B20160625015-zx6_副本


B20160625016-zx6_副本


虽然是新疆人,但是我从小就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学习、工作、成家、立业,一扎就是十几年。但我对新疆的记忆很深刻,身为艺人经常需要出差,飞机、高铁连轴转,所以有时候我特别想去找匹马,骑在马背上驰骋全世界;还有特别饿的时候,不管面前放着什么美食,就只惦记那口大盘鸡、羊肉串。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记忆一直萦绕着我,即使将来当我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后,也是不会忘怀,这,是我作为“北京新疆人”的真实写照。

闯荡在异乡,截然不同的环境会在人的身上烙下不同的痕迹,但是,正是在人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融共生的亲近当中,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大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随着城市的变迁,人口的流动,无论你是新疆人、广东人、河南人、东北人、四川人……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异乡人都在各自的异乡安家落户,民族和谐共处,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正如锡伯族之于新疆、新疆之于全国、各民族之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无不是一个家庭成员与大家庭的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让这个大家庭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繁荣,这些我认为是《我从新疆来》所表达的最朴实的情怀。


B20160625012-zx6_副本


B20160625013-zx6_副本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民族融合过程的写照。我是锡伯族人,锡伯族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锡伯族原居中国的东北,是在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西迁至新疆的。所以,现在以辽宁和新疆锡伯族人最多。锡伯语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所以我从小除锡伯语之外,还会说很多种语言,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这些也并不是刻意去学的,而是我们生长的环境如此。各民族聚居在一起,一个葡萄架,一个大院子,大家在一起吃饭、一起喝羊奶酒、一起在田间奔跑,并没有什么区分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很多种语言。

后来我到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刚来的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太好,有人还曾担心我不适合演艺圈,但是通过和老师的学习以及与同学们的磨合,很快融入到大环境之中。直到今天,我跑了100多个剧组,相处都非常融洽。


B20160625014-zx6_副本


在遇到库尔班江之前,我曾通过我的微博,发起过一个活动,叫“我眼里的新疆”,当时,许多新疆籍和非新疆籍演员都给我打电话,问如何参与,告诉我希望共同为今天的新疆建设做一点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有很多人与我素无交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大家对新疆的热爱,也看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包容。

最初我并不认识库尔班江,只是看到他写的那本书《我从新疆来》,我主动在自己的微博上推荐,希望帮助他宣传。后来,我看到他这样努力,所以我愿意无偿支持他,无论是资金、出镜还是推广等。在录制《我从新疆来》时,我已怀有身孕,仍瞒着家人,坐飞机去录制这个节目,在舞蹈教室旋转跳舞,我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片子看到一个真实的、美好的新疆。


B20160625006-zx6_副本


B20160625008-zx6_副本


《我从新疆来》讲述了许多在外奋斗、努力拼搏的人的故事。其实从小爸妈就教我四个字:“不走捷径”,他们还说“腰杆硬比什么都重要,实力才是铁饭碗”,因此我在工作中一直格外拼命、让自己保持高产。我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有的媒体称这是一种能吃苦、不怕难的“新疆性格”,其实这种顽强而坚忍性格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

我还希望这部片子能够为外国的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视角,通过我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去感染他们,通过我们朴实豪爽的性情去打动他们,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我,一个来自新疆,现在生活在北京的锡伯族女孩儿的梦想,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无悔前行。

(佟丽娅系新疆籍著名电影演员)



编辑:陈佳

关键词:我与《我从新疆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