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杨兰:商圈摆大尺度雕塑缺乏起码的艺术严谨性

2016年07月01日 11:03 |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近日在王府井商圈出现的一个少年半裸雕塑引发网友热议。另外,常营一家购物中心楼下也有让人吐槽的雕塑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念不同的是,这些塑像的尺度有些超乎寻常。记者在此雕塑附近看到,有的行人路过此处并没有留意这一细节,但也有人定睛之后见到“亮点”忍俊不禁,举起手机拍照,甚至有过往行人会故意触摸“少年”的私处取乐。(6月30日 北京青年报)


521.x_large


绿色西服、红色领带、闭着眼睛、张着大嘴……匆匆一瞥,这座以外国小男孩为题材的城市雕塑,可能并没有什么异样,但定睛一看,就让人感觉不对劲,因为“小男孩”的下半身完全衣不遮体,近乎裸奔,这座“半裸雕塑”一经网友微博晒出,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围观,其尺度之大,让人在感到荒诞不经的同时,也倍觉难堪。

事实上,这种城市雕塑一味标新、立异甚至求怪的现象,并非地方个案。前不久,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就曾曝光凭空臆造“昭君牧羊”城市雕塑的负面新闻,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门前也曾立过一尊裸露性器的“猛男雕塑”,倍受舆论质疑。梳理这些“奇葩雕塑”,可谓是造型各异,尺度之大,但仔细分析下来,都逃不开一个共有的基本特征,那就是雕塑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从何立意?始终成谜,让人感到一头雾水。总之,从艺术含量的角度来说,都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艺术作品。

客观而言,一座雕塑要么有史料可循,要么有典籍可考,要么寓意孝道,要么标榜友爱,一言以蔽之,对涵养社会风气与核心价值观都有着一定的正面价值与激励效应。如果一座城市的公共雕塑本身就存在有悖伦理、有伤风化的弊端的话,那么这样的雕塑只会拉低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与文化品味,非但不能为城市形象加分增色,反而还会遭致各界的批评与非议,而“半裸雕塑”就是这样的一种雕塑。

商家之所以选择在中心商业圈摆放“半裸雕塑”,或许是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比如增加卖场的品质化、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美化购物环境等,但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丢失了最起码的艺术严谨性、对公众观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作为一个公共的购物场所,卖场所面向的消费者并不排除那些是非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都尚在养成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每日途径的公众川流不息,如果长期耳濡目染这些不伦不类的“大尺度雕塑”,势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投射,更可能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一生都难以磨灭的道德痼疾,导致这部分特殊群体认知上的偏差与错位。况且,如此大尺度的雕塑放在公共场合是否合适?事后来看,不仅有违雕塑本身的艺术性,也与卖场整体的商业氛围格格不入,与周围的商业环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违和感十足,这恐怕是当初商家摆放“大尺度雕塑”所忽视的重要考量。

当然,我们无权对城市雕塑这一城市文化的象征物就全盘否定,毕竟其中也有不少崇尚孝道、标榜友爱、寓意美好的佳作精品一再问世。对商家而言,适当地摆放雕塑以增加自身的艺术气息,本无可厚非,同时还能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色不少,但不能不问主题,一通乱摆,毋需恪守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对艺术要多些严谨意识、敬畏意识,对社会而言,至少也应顾及一下未成年人的感受与大部分公众的观感,否则,只会像“半裸雕塑”一样,落得个“被摸私处”的下场。

所以说,“半裸雕塑”向世人灌输的是一种畸形扭曲的艺术思维与艺术理念,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文化意淫,如果商家为了“商业噱头”而将与现实脱节、与伦理相悖的“大尺度雕塑”生拉硬拽到商业场所,最终也难以落地生根。说到底,公共雕塑,既是艺术的,更是公共的。因此,有关人士在制作雕塑的过程中应当坚守底线,应当秉持一颗对艺术、对民意、对公众观感的敬畏之心,恪守一份严谨与自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品味与道德素养。


编辑:陈佳

关键词:杨兰 商圈摆大尺度雕塑 缺乏起码的艺术严谨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