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家庭医生”低签约率是基础弱化的尴尬

2016年07月06日 10:23 | 作者:堂吉伟德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6年达到70%;2017年达到90%;2018年达到100%,覆盖辖区所有街道和镇村。可记者走访了解到,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接受程度仍不高。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启动家庭医生服务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头,辖区6.6万人口,2013年5月至今,签约量还不到六千,签约率不足一成。(7月4日《信息时报》)

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中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医疗体系。广州市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方案,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不过,与迫在眉睫的任务相比,低签约率则表明,要完全实现既定的目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家庭医生”的普及化,“首诊在基层”的制度设计,还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类似的尴尬并非只有广州一地才有,几乎所有试点城市都大同小异。北京、上海等地也进行了试点,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全科医生制度处于虚置状态。201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行全科医生(团队)试点签约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每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但实际签约率和服务实现质量都没有得到保障。

之所以如此,除了公众对家庭医生的概念模糊,对新生事物还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以及担心信息被披露之外,“宁问百度不签家庭医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弱化之下,对基层医生不信任所致。当社区医院及社区医生,无法获得公众的信息,就诊的习惯还建立在“大医院和好医生”的层次上,那么“家庭医生”制度的普及化,还依然面临极大的阻力,其破冰过程仍然困难重重。

通常来说,能胜任家庭医生一职的,往往是能力更为全面的全科医生。然而来自卫计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社区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人数只有0.73名每万人,也就是总数不到10万名,数量严重不足。从试点的城市来看,往往一名家庭医生要为上千人甚至几千人服务,工作量大也难以做到兼顾。比如2014年,根据杭州市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每名全科医生在服务能力范围内要签约一定数量的居民,要求符合签约条件的全科医生签约1000名服务对象。

签约之后能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吗,提供服务时能忙得过来吗?这是很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要么不签,要么签了之后,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这便是中国版家庭医生所面临的困境。基础薄弱而又没有赢得充分信任,家庭医生制度的“叫好不叫座”的处境,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因而,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普及化,其实要避免操之过急。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推进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社区医疗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人宁上网自诊也不考虑家庭医生”的反差,还会存续很长一段时间。(堂吉伟德)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家庭医生 签约率 基础弱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