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带你长姿势:远古货币博览

2016年07月06日 17:22 | 来源:新浪网
分享到: 

史料记载5000余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汾河流域的一些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其中晋、陕、豫西一些地方的龙山文化具有共同特征,氏族部落中有专门的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玉和玛瑙的块、环、璜、管、珠、镯、坠等装饰品。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氏族部落之间、 家族之间、以至于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日渐发展起来。古传颛顼时“祝融作市”就有“北用禹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之说,由此可看玉是最早作为货币材料 的最佳代用品,比海贝代币时间尚早很久。而最早期,人们是用猪牙、麻布、布、帛作为商品交换中间物的。


郭沫若先生断定,玉为上币,金为中币,铜为下币

远自夏、禹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 汤时三千、武王时千有八百、春秋一百四十、著者十二、战国余七、未能中止、必至最后定于一。可见经济侵略、部落争战、国与国争霸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 以上夏代万国之会,就是纳贡,安排治水、生产、民生,不纳贡就战争,重新调整封侯。各国生产的玉要纳贡,所以说玉是最早的货币材料无疑。郭沫若先生曾经断 定“玉为上币,金为中币,铜为下币”。我个人认为玉币、金币、铜币实行的阶段是在黄帝时期。

尧舜禹时期发展到西周时期,市场已经相当正规, 国家设立专职市场的官吏叫司吏,并对市场物资流通范围进行限制,有14种物资不得在市场销售,如体现奴隶主阶级的祀器、玉璧、金璋、庙宇祀礼用的牺牲、武 器、兵车等,交易分中、东、西(午、朝、夕)三个市场进行,其中提到的玉璧确为上币,价值连城。战国时期,秦王曾用15个城池换取赵王的和氏璧已成典故, 国与国之间的大型交易都是用玉来完成的,所以说玉为上币的确属实。

以下列举的多类币种可作为上币、中币和下币的参考依据。

上币玉币:如上古三环玉套币,白玉因年代久远而沁黄,但麻纹清晰,秀色迷人,大环直径5.5厘米,内径3.8厘米,重16.6克;中环直径3.5厘米,内径 2.4厘米,重7.8克;中小环直径1.5厘米,内径0.3厘米,重7.8克,三环总重量26.9克(合38.4珠);如玉椭币,龙头云纹,似铃,是帝王 发布政令和币制的样品,高4.2厘米,底宽3.5厘米,重22.5克(合32.1珠);如龟形红玉币,玉色红彻透亮,龟壳纹雕刻精细,长1.8厘米,双层 厚1厘米,重2.3克(合3.28珠)《史记·平淮书》“禹夏之币,……或龟贝”郭瓒《文贝赞》“先民有作,龟贝为货”此币即当时的龟贝;如上古谷纹环币 (玉璧)此币是发现币玉中最大的环币,直径31.7厘米,中环直径5.5厘米,重1776克(合2537.14珠)白玉质,币中雕刻谷纹,周边外圈雕刻五 组龙头须花纹,它是国与国交换中使用的大面值钱币,可谓重器,非城池勿与之交换,是国家财富的标志。

中币黄金币:如馒头型宝金币,含金量九 成以上,上宽2厘米,下宽1.5厘米,左高1.5厘米,右高1.3厘米,重17.4克(合24.86珠);如圆形贝金币,直径1.5厘米,高0.5厘米, 重2.8克(合4珠)背面有一横条相连,属于朋币;如金环币,含金量9成左右,直径6.5厘米,内径4.5厘米,重15克(合21.42珠);如金打纽环 币,打纽铸造,美观精制,直径4厘米,内环3厘米,重7.5克(合10.7珠)。目前发现的中币样品尚少,因为从战国时期开始发现的金币系列都是采取熔化 重新铸造饰件而传承的。

下币青铜币:夏至周历时1500多年,下币不下数百种,如环币、朋币、贝币、椭币、夏庤币、桥币、青铜币等。六连珠 币,青铜质,以三联珠形式并连成六排列,正面有工纹,精制美观,高3.3厘米,宽2.2厘米,重4.1克(合6.3珠0.38两);铜椭币,形状如铜铃, 中间开 一竖道象征甲骨文十,高4.4厘米,下宽2.2厘米,重10.2克(合14.57珠);夏庤币5号,青铜质,高5厘米,重19.3克(合27.57珠)内 空,鸟状,商族的族徽是鸟,正面是甲骨文“十”,背面是甲骨文“十一”,夏末开始至春秋都是十一之税,此下币是下币中面值最大的钱币之一;青铜鱼币,有鱼 眼,三翅两尾,长7厘米,重5.9克(合8.1珠);圆金(圆贝型钱)青铜铸造,背凹有一横条相连,直径2.3厘米,重2.1克(合3珠)属下币中的半朋 圆金。

纵观上、中、下币,可以得出五项结论:

一是上币起始年代可追溯至黄帝时代。据《史记》所载:黄帝有厘定玉制之举。由此 推断,当时用玉已极为普通。至唐虞时,用玉繁多,制玉精良,举凡国家之以祀、以食、以朝、以聘,无不用玉。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身不佩玉者。国家重典,社 会礼文,未有不以玉成之者,其中以周代为尤甚。《五帝本纪》帝尧老,命舜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 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说明当时玉就是上币。舜又聚天下之铜而造下币,至禹时上、中、下币已成定律,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如侯马出土的西周时 期的姬侯墓就大量呈现了上、中、下币的实物;又如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0件;还有商王朝聚敛宝玉数目更为惊人“凡武王俘商旧玉已有亿百万”)。可见上币、中币是天子、王朝、诸侯、和国与国交易的主要货币。

二 是从五帝时代开始货币的制造和发行权就牢牢掌握在国家集权者手中,所以说上、中、下币非空穴来风,它是历史的见证。上有玉环,中有金环,下有铜环;上有椭 币,下有青铜椭币;上有玉桥币,下有青铜桥币;上有玉鱼币,下有青铜鱼币;上有贝币,中有金币,下有青铜贝币;上有玉璧、下有圆孔圆钱和圆金朋币。

三 是上、中、下币的价值。上币玉是以玉质、雕刻工艺、玉的重量和国家统一厘定的标准来确定的;中币金是以重量来确定的;下币的价值标示是有些品种在一定的历 史范筹内能大小相权,有些品种是在一定的国度内大小相权,大部分是以重量来确定的,也就是青铜块和资斧中的玉釜,以及下币中的青铜资斧(1961年湖南宁 乡出土224件大小相同的商代青铜资斧),它本身就有取得青铜称量货币的资格。

四是《夏商西周币制》中史称三代货币,主要是龟币、珠玉、赤金(铜),其中珠不一定是蚌珠,凡物圆称珠,故玉之圆者亦称珠,青铜环也可称珠,环即爰也,寽也,都是计量单位,它是货币标度或价格标度。寽重半两、即12珠。

五是从上、中、下币的形式上分析,有环、璧、桥币、贝币、釜币、庤币、椭币、圆金、连珠币、朋币、龟币等等、一个重要的延续就是谷纹、麻纹、蒲纹等,还有甲骨文,先民用这些纹饰应有深远的含意。

谷、 麻、蒲代表生产、生活资料,要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交换所需如意。甲骨文的十和十一代表着国家必须征收的税费比率。《夏本纪》言:“令天子之国, 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 百里撰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由此看来,上、中、下币同为交换结算时不可或缺的货币,唯独下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货币,因此各朝各代都在铸造下币上面费尽心机,使其几千年来品种多、花样繁,给后人留下不可抹去的永久纪念。


编辑:陈佳

关键词:带你长姿势 远古货币博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