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国企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2016年07月08日 10:47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着眼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国企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提振实体经济、丰满群众的钱袋子,国企责无旁贷;经济奔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国企更是中流砥柱。当下的国企改革,该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该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国企想证明自己、赢得尊重,就得按市场规律办事,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雨。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7月4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去年7月中旬,总书记在吉林长春考察时就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时隔一年后,总书记再度强调搞好国企的重要性,向全社会传递的信息无疑更明确了。

国企改革常谈常新,国家领导人发声往往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纵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理直气壮”是颇有意味的用词,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前国企所处舆论环境之尴尬。不可否认,社会上对国企的存在是否合理、应当不应当做强做优做大,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模糊认识和偏颇说法,甚至还有一些十分有害的谬论。在其作用下,国企常常“落人口实”:不赚钱被指责——“效率低下,未能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利润多了被质疑——“不能光顾着赚钱,提供公共服务更重要”;参与竞争被抨击——“凭着身份优势抢民企饭吃”……透过这些论调,一些人的纠结心态可见一斑:既希望国企承担社会责任,又认为国企壮大导致了所谓的“国进民退”。

国企之于国家发展意味着什么?这是厘清是与非的基点。逐利乃资本天性,哪里有利可图,资本就奔去哪里。从构想上说,设立国企就是为了克服资本逐利的盲目性,善尽社会责任,保障全民利益,同时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提升宏观调控的战略性与控制力。从实践上看,国企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确实为全民共享,在锻造共和国产业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过程中,也确实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国企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国企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从国内看,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际看,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此情此景之下,提振实体经济、丰满群众的钱袋子,国企责无旁贷;经济奔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国企更是中流砥柱。作为“共和国长子”,国企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可挖掘潜力巨大。回想当年,入世后,中国经济迎来“黄金时代”;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国企均功不可没。新形势下要有新作为,国企必须在改革上再下狠功夫。

方向明则改革兴。当下的国企改革,该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该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过度行政化、官僚主义等被人诟病的“国企病”,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国企对自身企业属性的弱化。治疗这些病灶,再走“放水冲沙”等老路无异于自寻死路。国企终究是企业,要想证明自己、赢得尊重,就得按市场规律办事,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雨。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优化,国企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一些累积的问题弊端仍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统一、创新能力较弱、员工激励不足。凡此种种,只能通过持续改革来破解,对此不能有丝毫的迟疑、懈怠和动摇。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国企在以改革实现“体制再造”的同时,更要实现企业家的“观念更新”。“遇到问题,找市场,不要找市长”,30多年前的流行话,放到国企改革攻坚的语境下依然深刻。置身今日场景,企业家既需要保持定力、匠心独运,延续国企优秀传统,也需要迎潮而上、把握机遇,为国企注入新活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重振雄风的愿景,有不辱使命的担当,有谋定思变的进取,国企改革这一场硬仗定能闯关夺隘、无往而不胜。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习近平 国企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