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宋镇豪:传承真正的中华基因

——甲骨文研究的新阶段、新课题、新问题、新契机

2016年07月11日 09:50 | 作者:宋镇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就在两年前,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两次讲话,总书记都提到甲骨文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令人振奋。

宋镇豪

宋镇豪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与当今的汉字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字的鼻祖。通过对甲骨文的探索,可以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和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特征、品格与演绎始源。甲骨文厚实的原始素材,为我们穿越3000多年历史时空隧道,近距离观察殷商社会,“拉长”中国上古史,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对于加强中国上古史构建、文物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人文演进、科学发展的认识,均有其积极推动价值。

据统计,大陆各地收藏甲骨文数量约10多万片,上世纪中晚叶《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等集大成性著录集的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仍有不少遗漏和疏略不尽如人意处,一批国内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单位,往往只是部分被著录,而散落民间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许多都是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性整理和公布,所以,有计划地将各家甲骨藏品尽可能进行蒐集整理、辨其真伪、别其组类、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著录公布,这方面工作仍任重道远。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近数十年间,国内各种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课题纷纷立项,宏、中、微观并具,选题新颖,观念时髦,有目不暇接之感。有的属意于甲骨组类的断代属性争议;有的弃改过去传统考据的窠臼,借鉴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移植新概念、新思维、新命题,作研讨更新;有的在材料利用上出奇制胜,结合新出土简牍文字资料、田野考古资料、民族调查所获,尝试探索甲骨文奥秘和复原已遗失的殷商史;有的则在甲骨文材料的整理、考订、诠释、汇整上显其新活力。

比如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学者指出,甲骨卜辞是一种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一些字在不同的类组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在不同的类组里,同一词的词义可能会相异,甲骨的语言文字已经处在衍变的过程中。甲骨文字的考释是与时俱进的,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指出甲骨文是意音文字,不能单纯视为表音文字或象形文字。其实甲骨文发现110多年以来,总体而言都是基于意音文字认识范畴而展开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数约4000多个,目前识出的已达1600多个,那些不认识的字,有的已经失落死亡,与今天的汉字对不上,这其中有很多是地名、人名、祭名,知道它的意思,但没有今天相对应的汉字。甲骨文研究有难度,只有认真探索,根据甲骨文例、语境、文字属性、字体构形分析,结合金文等其他古文字,以及晚后的简帛文字,察其流变,集结不同历史时期每个单字形体的信息束,上下求索,才有可能破解。而我于甲骨文考释,比较注重内在的取证方法,即通过甲骨文例与辞例语境比对,从相同及不同类组卜辞内容比对上确定相关字的词位、词性及用法,结合字体部件构形分析,由已知推未知,钩沉文字与史的表里,实征殷商考古发现,使一批甲骨文释义得到整体坐实。

现在甲骨文研究和老一辈学者的甲骨文研究者成果相比,有很多有利条件。这些年来出土的战国文字比较多,特别是许多地下简帛文献的再发现,像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等,这些简里很多字保留了古老字体的写法和用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找出它构形变化的源与流,比以往考释甲骨文强调形、音、意分析,增加了更多的可参照素材,方法论上比过去严密,视角也大大开拓,有新进展,并且研究日趋精密化,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研究。过去往往只能依据自己所能收集到的有限资料,进行“射覆”猜谜性的探索,现在各种甲骨著录信息及过去各种考字说法都能比较便捷获得,集成性研究成果的整理不断涌现,对甲骨文的正确释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百多年来甲骨文研究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而持续不断的甲骨文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著录,甲骨残片缀合、甲骨组类区分、甲骨文例语法研究等诸多方面堪成规模,集大成性甲骨著录集与大型甲骨文献集成、各种完备工具书的相机问世,无不为21世纪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别开研究新纪元。

进入新世纪,甲骨文全面保护、整理、研究与著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序将各地大宗甲骨文藏品加以彻底整理研究与著录公布,通过整理促进研究,推动交叉学科协同探索,有利于发现问题、承认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甲骨学科建设,为加强甲骨文遗产的保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和甲骨人才培养,为国家制定的“十三五”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这些年来有成为“绝学”的趋势,是不是绝学,关键是看有没有后继人才。我国虽有一些高校设置甲骨古文字学课程,但一些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中真正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有也基本上属于游兵散勇的状态,没有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开展重大课题的科研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甲骨文与殷商史》,是海内外唯一一种甲骨学科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但却没有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认定为核心或重点刊物,刊发的论文往往不能列入考核指标,显然不利于文化传承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希望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和改善。

随着新世纪以来甲骨文材料全面整理与研究的有序进行,全国性甲骨藏品家底清查及其保存现状调研的开展,有关甲骨藏品抢救性保护措施有望得到逐步落实,甲骨文研究渐呈专题化和系统化趋势,甲骨学术史研究趋于精准化,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有望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相信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能有所改观,能够服务社会需求,扩大甲骨文与甲骨学知识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凝聚国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宋镇豪 中华基因 甲骨文 文化价值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