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剖析“快车涨价”还是要回到市场逻辑

2016年07月14日 09:28 | 作者:朱昌俊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日前有消费者发现,上线一年多的滴滴快车在北京悄然涨价。有媒体报道,滴滴在多个城市的价格都进行了上调。记者发现,滴滴在北京的计价标准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里+0.25元/分钟提高到了1.8元/公里+0.5元/分钟。对此,滴滴公司回应称,“在用户每次行程开始前都有明确的价格预估,点击还可以看到价格构成,用户需要明确表示接受才会开始叫车,充分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快车涨价

滴滴快车在多个城市的价格上调,肯定要让相当一部分用户感到失望。这种消费者心理当然不难理解。一来,谁都希望可以通过最低的价格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二来,包括滴滴在内的各大互联网约车平台自出现之日起,其相较于传统出租车的价格优势,就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法宝。但若从市场的逻辑出发,快车平台的价格调整,不过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并不让人过于意外。

纵观当前的各大叫车平台,其低价模式不过是建立在市场竞争初期的“烧钱模式”之上,也就是说,目前的低价并非正常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有着明显的“临时性”色彩。而在市场的角度,任何一个行业的“超低价”,要么难以持续,要么在服务质量上缺乏应有的保障。比如,乘客所支付的乘车成本若过低,便会影响到车主加入平台的积极性,而当快车数量减少,乘车的便利便会受损,最终也只能通过涨价来提升。至于到底哪种价格水平能够实现乘客与平台、司机等各方利益的平衡,只能在不断的市场试探中来完成“磨合”。

事实上,消费者对于叫车平台价格的调整,也并非说没有预期。有必要看到,当前的互联网约车领域,毕竟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市场的统一定价模式,而是已经有着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当出行价格超出预期和承受能力,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叫车平台之间作出选择。而这正是分享经济所能够带来的最大增益,即消费者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包括时间要求、支付能力),作出更适合自己的出行选择。我们固然期待更具价格优势的快车出行,但别忘了,有着分享经济本质的网络快车,价格只是它吸引力的一部分,其更为根本的价值,还是体现于能够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出行需求。

正如有专业人士所分析的,滴滴涨价是要经过反复测试的,“如果遭遇用户强烈反弹,用户大量流失,那就把涨价政策再缩回去,如果反应平平,用户被动接受,那就可以将涨价政策实施下去成为常态。”可以说,这一价格调整正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一次微妙互动,最终价格形成的主动权,也仍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因此,不妨把这一举动看作是任何一家市场化企业都可能采取的正常性运营策略,无需作过多的价值判断。

在互联网约车市场还未完全定型,快车管理办法仍未出台的当下,各平台与消费者、快车司机乃至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与磨合,必定还将继续,且不仅仅会体现于价格方面。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期待各方的博弈能够透明化,比如对于价格的调整,快车方面若能够将信息告知得更为充分,消费者必将有更好的乘车体验,这对于增进市场的理解也是好事。(朱昌俊)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快车涨价 市场逻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