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中国书店的三枚印章

2016年07月21日 09:35 | 作者:肖伊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书店是我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也是一家承担着古籍出版任务的专业出版机构。

上世纪50到70年代

上世纪50到70年代

上世纪70到90年代

上世纪70到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书店建店至今印刷所用三枚印章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书店建店至今印刷所用三枚印章

在郑振铎、齐燕铭、张友渔、吴晗等许多致力于文化振兴的有识之士的倡议下,中国书店于1952年得以创建,成为中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郭沫若于1958年为中国书店题写了店名,沿用至今。

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扉页上印着的三种印章,是其历史发展的见证。

中国书店,作为新中国专门从事古旧书刊收藏、整理和出版、流通的单位,具有首屈一指的业界地位与业务规模。

在几十年的经营历程中,中国书店除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珍贵古籍文献外,还收集保存了近十万片古书木板,这批古书木板有各种古籍百余种,涵盖了“经”“史”“子”“集”“丛”各个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后刷本”中的两枚印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中国古籍的原刻板重新印刷的“现代”线装书,在藏书界被简称为“后刷本”的线装书,开始摆上中国家庭的书架书柜,而这些书,大多源自中国书店。

购藏过中国书店“后刷本”的读者,对书籍扉页的两枚印章都应该熟悉:一枚是方形阳文,印文为“北京市中国书店刷印”,一枚是随形阳文,印文为“中国书店印制”。其实,这两枚印章不但是购藏者判断书籍印刷时间的重要依据,它本身也成为将中国书店印刷古籍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的重要凭据。

印文为“北京市中国书店刷印”的那枚印章,见证着中国书店尝试性启用古书木板、印刷古籍对外销售的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的文化产业迎来历史机遇,读者对中国古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此刻,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中国书店,不失时机地启用古书木板、印刷古籍刊行,以满足市场需求。现在看来,大部分中国书店印刷本精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如《影宋本礼记正义》《影刊宋金元明本词》《百川学海》《盛明杂剧》《诵芬室读曲丛刊》《石巢四种》等。这一阶段出版的书籍,扉页均钤有一枚方形公章“北京市中国书店刷印”。

印文为“中国书店印制”的那枚印章,见证着中国书店大规模整合古书木板资源、印刷古籍成为产业链条的第二个阶段———从1990年代初延续至今。

除了继续传承与发扬上一阶段的刊行经验之外,这一阶段里,书店在线装书的函套、用纸、开本方面都明显优于上一阶段。先前经常使用的玉扣纸被代之以白宣纸,改进后的纸张整体由黄变白,阅读更为醒目;手握书卷,白宣纸比玉扣纸的触感更为细腻柔和,且重量也相应减轻,舒卷更为自如。此外,封面装帧一改过去的黄、灰、蓝三色用纸混杂的情况,统一使用传统惯例的深蓝色加厚瓷青纸,有的品类还使用了绫面压纹工艺。总体而言,印制工艺与装帧设计都大有改进。

这一阶段,中国书店印刷古籍的种类也明显增加,这些古籍内容所涵盖的门类自然也随之扩充,“经”“史”“子”“集”四部均有文入选,古琴琴谱与医药养生类古籍也大量刊行。这一阶段“后刷本”扉页的钤印,不再是原有的方形印章,而是一枚随形阳文印“中国书店印制”。

建店之初的一枚印章

“北京市中国书店刷印”与“中国书店印制”两枚公章,见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间,中国“现代”线装书的印制发行历史。殊不知,在这两枚公章之外,中国书店还有一枚特殊的公章,极为特别的见证着这段现代线装书史的“前史”。

早在中国书店建店之初,重新印刷古籍的计划一直在试行与推进中。从创建伊始到1970年代晚期,也曾印刷试制过几种古籍,如《清儒学案》《石渠余记》等,但数量都相对较少;有的是内部特供,有的是试印样本,基本都不对外销售。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书店古籍印刷本,知晓者、了解者并不多。这些特殊产品,大都没有钤盖中国书店特制印鉴,因为所有工作只是停留在不对外、不公开的试行之中。但仍有个别钤印的试印本,所钤印鉴为长方形阳文,印文为“中国书店古籍收藏”。

“中国书店古籍收藏”原本是中国书店内部收藏古籍的印鉴,也是标明版本出处的一个明证。可能当年在没有刻制专用图章的情况下,为工作便利记,就在部分试印本上加盖了这枚收藏鉴别用章,用以标明版本出处,方便内部使用管理。

从普通读者极难见到的长方形的“中国书店古籍收藏”,到人们渐渐熟悉方形的“北京市中国书店刷印”,再到现在常见到的“中国书店印制”,这三枚公章,标志着中国书店已经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见证着1949年之后中国古籍研究、修复、再造、传播、繁荣的历史。文/肖伊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书店 印章 古旧书店 古籍出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