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泉林模式:改变秸秆命运

2016年07月26日 09:32 | 作者:谢靓 刘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月7日,全国政协召开第5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言。参会的大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领域内学者,但既不是委员、也不是学者的秸秆造纸企业董事长李洪法却成为会场的焦点。

“一说造纸,在中国、在世界上都说是污染企业,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排出的污染物都比我们企业多。”李洪法的发言一开始就引起了俞正声主席的注意。

“你一年收多少秸秆?”

“收集储运怎么办?”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

在李洪法短短几分钟的发言中,俞主席不时发问,与其互动多达10多次。会上,李洪法晒出了自己的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并告诉大家:“美国要出高价买我们的秸秆造纸技术,我没卖。”

他的话在一些与会者心里种下了一个疑问:他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7月中旬,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来到李洪法的泉林集团所在的山东聊城市实地采访,期待找到真实的答案。


■收储应该不是问题

在华北平原的中部,距离北京约400多公里之处,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它就是山东的小麦主产区———聊城。

进入7月,这里的麦收已结束,田里新播的玉米苗也有半米高了,但聊城市高唐县琉寺镇后关村的村民王长印悬着的心却一直没能放下来。麦收时,王长印收集的1000多吨小麦秸秆还堆在自家地里没运走,他和家人得日夜守着这三个巨大的草垛,“不守不行啊,又怕下雨淋湿,又怕夜里失火。”7月15日,王长印站在自家地里对前来采访的本报记者说。

几年前,王长印跟泉林集团签订了秸秆收储合同,收购价是每吨650元,但严重变质的部分得剔除。王长印通过土地流转收集了900多亩地来种小麦和玉米,每到夏收和秋收,他还开着自己的农用机械在附近村落收秸秆,前前后后一年能收3000多吨,一共给他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王长印赚得可比我多多了。”采访中,泉林主管收储的副总经理宋占勇笑着告诉记者。

和王长印一样,与泉林签了收购合同的茌平县杜郎口镇北街村民杜书民最近也有些紧张,他也是千吨级的秸秆收储点的负责人。“最近雨水多,麦收时间太短了”,在接受采访时,杜书民指着地里的两个秸秆垛对记者说,他和媳妇的秸秆垛也还是管不过来。

编辑:薛鑫

关键词:秸秆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