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双联”在行动

甘肃省精准扶贫攻坚战暨政协助推工作纪实

2016年07月29日 08:50 | 作者:张宝川赵彤王聪司晋丽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双联”,就像千万条毛细血管。通过这一条条血管,党和政府把群众需要的帮助和关怀输送到每一个终端;通过这一条条血管,老百姓也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共产党。——题记


沿着崎岖蜿蜒、植被稀疏的黄土路向上攀登,到了一片较为开阔的谷顶,就可以领略陇中“山谷纠纷,川原回绕”的景致了:满眼的浑黄,间或些许绿意。沟壑深处绿色浓些的地方,零星地升起几缕炊烟。

公元1876年,站在千里陇原的高处,左宗棠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公元2016年,也是站在这里的张涛倔强地说,我不信我们村就富不起来。先把道路修起来,下一步,帮着贫困户盖新房,发展产业。明年再来看吧,肯定不一样。

张涛是谁?他是甘肃省政协派驻天水麦积区郭坪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像他这样的“下派”干部,全省共有27815名,另有“双联”干部40.8万名。

这项决策是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十大行动”中的第一号行动。

三同

2015年7月15日,张涛带着自己的被褥和锅碗瓢盆住到了天水麦积区郭坪村,开始和乡亲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同”,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热”词。

2012年春,甘肃省委做出一项不同寻常的决策,决定全省40.8万名干部,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下到农户,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三年后,27815名干部作为工作队直接住到村里,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文件充满着和平年代严谨平实的公文中少见的激情:“各级各单位、广大党员、全体干部要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贫困群众中去,真心诚意地解难题、办实事,在联系群众中增进群众感情,在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帮助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中提高工作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为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省委书记王三运第一个打起行囊,住到了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村民史治军家里。

“非常之举”的原因还是左宗棠那句著名的断言,甚至还有听起来更令人难堪的断言:198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考察甘肃后认为,“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活着各族群众2600多万人。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甘肃省贫困人口为842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全省58个县(市、区)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甘肃不仅比全国低,而且比西部平均水平还要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甘肃苦甲天下,怎么小康?这可是天大的难事。

甘肃省委决定和甘肃人民一起干这天大的难事。

在驻村的两天时间里,王三运吃着农家饭,睡在热炕头,东家出西家入,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一起在田里推车劳动,一起探讨脱贫致富路子。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全省党员干部传递着信念。

随后,全省44名省级领导联系58个贫困县,省、市、县、乡四级1.4万个单位、40.8万名干部全部动起来,联系帮扶1.5万个村,40余万贫困户。

和全省其他机关一样,省政协选派15名机关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部分还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涛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的任务是:指导精准脱贫、协调项目实施、宣传政策法规、服务贫困群众、监督资金使用。对他们的要求是,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20天。

浓眉大眼、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张涛来省政协机关前是位空军飞行员,见了老朋友,立正、军礼,英气逼人。与已经帮扶了三四年的老联系村相比,郭坪村还不成样子,小伙子有点着急。

“不过,我抓住冯主席来我们村实地调研的机会,积极争取支持,目前投资2900多万元的节水灌溉工程已经水利厅签批,明年就能实施了。我们村计划种几百亩优质葡萄,村民们全指望这个脱贫致富。”

“可惜,你们没时间去我们村看看。”张涛点开手机里的照片,有点小得意地显摆。记者注意到,“我们村”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一年在乡下住200多天,媳妇没意见?”

“哪还顾得上小家!”张涛边翻着照片边回答,浓密的眉毛轻轻地拧了一下,很快又舒展开来。“看,这是我们新盖的综合服务楼,这是乡村大舞台。最得意的是投资130万元4.7公里的产业路开工建设了。”

编辑:薛鑫

关键词:甘肃省精准扶贫攻坚战 甘肃省政协 “双联”

更多

更多